“Study of the acquisition, replication and transmission of rice stripe virus in vector and non-vector planthoppers based on hemocoel-microinjection” 发表在《Pest Management Science》。这篇研究文章主要围绕通过血腔显微注射法研究水稻条纹病毒(RSV)在媒介和非媒介飞虱中的获取、复制和传播展开,具体内容如下:
研究背景与目的
水稻条纹病毒(RSV)主要通过灰飞虱(SBPH)以持久增殖方式传播,而褐飞虱(BPH)和白背飞虱(WBPH)虽与灰飞虱亲缘关系较近,却不传播RSV。非媒介昆虫阻止病毒传播的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采用血腔显微注射(MI)法,绕过肠道屏障,建立RSV感染途径,旨在探究血淋巴免疫和唾液腺屏障在RSV传播中的作用,以及媒介与病毒特异性机制。
研究结果
RSV在媒介灰飞虱中的感染与传播:通过血腔显微注射,RSV能在灰飞虱中成功建立感染,8天后病毒滴度达到或超过自然带毒灰飞虱水平,感染率约95%。病毒可在灰飞虱的血细胞、脂肪体、唾液腺和肠道等多个组织中系统性感染,且感染模式与自然感染相似。此外,显微注射的RSV能通过灰飞虱水平传播给水稻植株,也能垂直传播给后代,且水平传播能力强于自然带毒灰飞虱。


RSV对媒介与非媒介飞虱生存的影响:显微注射RSV粗提物或非带毒粗提物后,灰飞虱、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的存活率在不同时间点差异不大,说明RSV的存在不会显著提高飞虱的死亡率。

RSV在非媒介飞虱中的感染与传播:在白背飞虱和褐飞虱中,RSV能在血淋巴中复制,在血细胞和脂肪体中建立有限感染,但无法在唾液腺中有效积累,导致无法水平传播给水稻植株。

研究结论
显微注射为研究病毒在媒介和非媒介昆虫中的感染和传播提供了有效方法。当非媒介昆虫的肠道屏障被绕过,RSV能在其血细胞和脂肪体细胞中有效入侵和复制,但在唾液腺中的感染受限,进而无法感染植物。该研究为探究媒介能力和病毒宿主适应的分子决定因素提供了有价值的实验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