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
×
取消
确定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案例解读:企业如何应对海外知识产权纠纷?
来源:六安市知识产权局   发布时间:2025-07-16 09:25
简述
在全球化竞争与技术迭代加速的背景下,中国企业“出海”面临的知识产权纠纷日益复杂,涉及专利侵权、标准必要专利(SEP)许可、NPE(非专利实施主体)诉讼等多重挑战。

在全球化竞争与技术迭代加速的背景下,中国企业“出海”面临的知识产权纠纷日益复杂,涉及专利侵权、标准必要专利(SEP)许可、NPE(非专利实施主体)诉讼等多重挑战。发布典型案例的意义在于:一是提供实战指引;二是揭露应对策略;三是强化国际规则话语权。这些案例不仅为企业构建“主动防御+灵活应对”的全球化战略提供参考,更彰显了我国企业从“被动应诉”向“主动破局”的转型智慧,助力优化国际营商环境与行业创新生态。


案例一:韩国某公司诉浙江某能源公司专利侵权案


【案例详情】

韩国公司指控浙江某能源公司在美国销售的产品侵犯其专利权,并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USITC)及联邦法院提起诉讼。浙江公司积极应对,提交现有技术证据并启动美国专利无效程序(IPR),最终USITC裁定不侵权,专利复审委员会认定涉案专利无效。韩国公司上诉后被驳回,最终撤诉。


【应对策略】

迅速组建专业团队,收集技术证据;利用美国专利无效程序(PTAB多方复审)瓦解对方权利基础;全程配合调查和司法程序,以法律手段维护权益。


【典型意义】

该案是中国新能源企业海外维权的标杆,展示了通过国际法律程序反击专利诉讼的成功路径,为中小企业应对海外专利纠纷提供了“主动防御+程序对抗”的范本。


案例二:华思旭应对美国337调查案


【案例详情】

美国NOCO公司指控华思旭等企业侵犯其汽车应急电源专利,并申请普遍排除令。华思旭提前发起专利无效程序,成功使对方撤回部分指控,最终ITC裁定不侵权,胜诉率仅5.2%的337调查案。


【应对策略】

提前布局专利无效,瓦解对方核心专利;联合行业企业共同应对,分摊应诉成本;利用“国内产业要求”等法律漏洞抗辩。


【典型意义】

此案凸显了知识产权布局的重要性,同时为中小企业应对337调查提供了“主动无效+联合抗辩”的成功模式,打破海外技术壁垒。


案例三:Sisvel诉小米无线通信专利案


【案例详情】

荷兰NPE Sisvel指控小米侵犯其通信专利并申请销售禁令。小米通过技术抗辩证明未侵权,法院判决Sisvel赔偿小米律师费。


【应对策略】

强化技术分析,证明产品与专利无实质关联;利用欧洲司法程序反制NPE的“专利劫持”行为。


【典型意义】

该案体现了中国企业在海外诉讼中的“攻守兼备”能力,通过法律和技术结合打破NPE垄断,推动国际专利许可秩序合理化。


总结与启示


以上案例表明,企业应对海外知识产权纠纷需:

1. 提前布局:重视专利布局与无效程序,如中华思旭的专利无效策略;

2. 法律与技术结合:如小米案中通过技术分析+法律程序双轨制应对;

3. 灵活选择策略:针对NPE(非专利实施主体)或实体企业选择和解或诉讼;

4. 利用国际规则:例如案例一通过PTAB复审维护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