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农药市场信息》传媒顾旭东总编带队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考察交流,刘吉元教授代表现代药物研发团队热情接待了顾主编一行。双方就农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进行了深入交流。

刘吉元教授详细介绍了现代药物研发团队的发展历程及团队研究工作。该团队主要应用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AI 药物分子设计和结构生物学等医药和农药研发前沿技术,针对重大病虫草害,开展新型农药分子设计、有害生物抗药性治理、有害生物绿色防控等研究。该团队重视源头创新,发挥自身核心技术优势,提供现代植物保护产品和技术;致力于解决新型药物研发周期长、成本高的瓶颈问题,已产出多个具有影响力的科研专利成果。

刘教授重点介绍了目前已取得阶段性进展的项目,其中“靶向GSTs的害虫抗药性抑制剂”、“靶向GSTs的杂草抗药性抑制剂”和“一种防水长效润肤止痒驱蚊乳”等项目目前已在“农化专利服务”微信公众号平台发布专利转让信息。
靶向GSTs的害虫抗药性抑制剂是目前仅有的害虫GSTs小分子化合物抑制剂,其通过抑制GSTs功能,大幅降低害虫整体的抗逆性,可有效缓解害虫对现有主流杀虫剂的抗药性,并降低害虫对新型杀虫剂的抗药性风险,为害虫的抗药性治理提供全新的解决方案。
该抑制剂具有作用机制新颖、内吸性强、增效活性好、增效谱广等特点,自身无杀虫活性,但可显著抑制害虫对杀虫剂的抗药性。对小菜蛾、二化螟、稻纵卷叶螟、褐飞虱、蚜虫等多种重大害虫的GSTs均表现出明显的抑制活性;作为害虫抗药性抑制剂与氯虫苯甲酰胺、四氯虫酰胺、呋虫胺、啶虫脒、茚虫威、多杀·阿维菌素、甲维盐·虫螨腈、螺虫乙酯、联苯肼酯·乙螨唑等不同类型的杀虫(螨)剂联用后,可显著降低小菜蛾、二化螟、稻纵卷叶螟、褐飞虱、蚜虫、二斑叶螨等重大害虫(螨)对杀虫(螨)剂的抗药性,大幅提升现有杀虫(螨)剂对害虫(螨)的田间防效;还能延缓害虫对溴虫氟苯双酰胺等新型杀虫剂产生抗药性,显著降低害虫对新型杀虫剂的抗药性风险,大幅度延长新型杀虫剂的使用寿命。该抑制剂理化性质稳定、生态安全(小鼠急性经口毒性>5000 mg/kg)、合成工艺简单、合成成本低、与多种类型杀虫剂复配稳定。
靶向GSTs的杂草抗药性抑制剂对稗草、马唐、千金子、多花黑麦草、日本看麦娘等多种常见杂草的GSTs均表现出明显的抑制活性,可显著降低杂草GSTs对除草剂的代谢活性,是目前仅有的一类杂草GSTs小分子化合物抑制剂。其自身无除草活性,但可显著抑制杂草对除草剂的抗药性,作为杂草抗药性抑制剂与噁唑酰草胺、氰氟草酯、敌稗、炔草酯、五氟磺草胺等不同类型的除草剂联用后,可大幅提升现有除草剂对稗草、马唐、千金子、多花黑麦草、日本看麦娘等多种常见杂草的防效。
该抑制剂可延缓杂草对除草剂产生抗药性,延长除草剂的使用寿命,这一功能对新上市的除草剂尤为重要。该杂草抗药性抑制剂理化性质稳定、生态安全(小鼠急性经口毒性>5000 mg/kg)、合成工艺简单、合成成本低、与多种除草剂复配稳定。团队已开发出该类型杂草抗药性抑制剂的悬浮剂,与除草剂既可预混,也可桶混。作为一类作用机制新颖的杂草抗药性抑制剂,可为当前杂草的抗药性治理提供全新的解决方案。
“一种防水长效润肤止痒驱蚊乳剂及其制备方法”项目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其驱避谱较广且毒性低对儿童安全,已通过农业部标准(GB/T13917.9-2009)白纹伊蚊的室内行为学实验和室内药效试验,验证了活性物质及其长效驱蚊效果;完成人体皮肤安全性评价,无明显毒副作用;完成室外水边环境小规模人群样本效果验证,其长效防水效果较好。
顾旭东总编介绍了《农药市场信息》传媒及所属农药行业知识产权运营交易中心的发展历程及未来规划,并希望借助双方优势实现合作共赢。
此次深入交流,促进了《农药市场信息》传媒未来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的友好合作关系,双方希望进一步加强交流,实现深度合作,使我国农药的科技成果真正落地,共同为我国农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贡献力量。





《农药市场信息》传媒一行参观植物保护教学试验中心、昆虫博物馆、昆虫分类学与生物多样性研究平台、昆虫饲养室、实验室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