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关注
一是在主要谷物种植国家,氟唑菌酰胺的市场占有率差异不大,且5年来并未出现巨大增长,甚至欧盟区域的销售额由于同类产品竞争,还有所下降。
二是目前巴斯夫对于氟唑菌酰胺主要推广模式是通过与氟环唑、吡唑醚菌酯等成分的混配剂型进行销售,这大大延伸了氟环唑和吡唑醚菌酯的市场周期;同时在南美市场,基于既有吡唑醚菌酯+氟环唑制剂的更新换代,使氟唑菌酰胺实现了快速增长。因此,推广氟唑菌酰胺需要考虑与现有吡唑醚菌酯、氟环唑资源的协同。
三是在小宗作物以及其他经济作物,如油菜、蔬菜水果上,氟唑菌酰胺单剂的推广较为成功,也出现了较大的市场增长,这类细分作物板块值得企业重点关注。
5. 氟唑菌酰胺市场推广与登记策略
根据氟唑菌酰胺全球登记数据保护与专利情况的分析,在各个主要市场,氟唑菌酰胺的登记投放节点如下:
在巴西的启动登记时间:巴斯夫于2013年获批首家登记,10年登记资料保护期,2023年后可提交登记。启动销售时间:提交时间+6年(约)。
在美国的启动登记时间:巴斯夫于2012年5月获得原药首家登记,建议2027年之后数据过期、资料补偿费用较低时,提交相同产品登记。启动销售时间:提交时间+1年。
在欧盟国家的启动登记时间:登记资料2022年12月到期,届时会启动再评审,评审时间3年,建议2026年之后申请相同产品原药登记。原药启动销售时间:提交时间+1年(主要依托欧盟持有氟唑菌酰胺制剂企业)。
在剂型选择上,应当参考目前主流市场的登记与产品推广现状进行考量。
在中国,42.4%吡唑醚菌酯·氟酰胺悬浮剂主要在果蔬上取得了登记,12%氟唑菌酰胺·氟环唑乳油在水稻、香蕉上进行登记,12%苯醚甲环唑·氟唑菌酰胺悬浮剂在果蔬上取得了登记。
在巴西,主要登记的剂型有Orkestra(吡唑33.3%+氟唑菌酰胺16.7%)SC;Ativum(吡唑81+氟环唑50+氟唑菌酰胺50)SC。
在美国,主要登记的剂型有Priaxor 500SC(吡唑+氟唑菌酰胺)。
在市场推广策略上,巴斯夫主要通过将氟唑菌酰胺与氟环唑、吡唑醚菌酯等复配以延缓抗性和扩大杀菌谱;同时,此类混配方案能够有效利用之前巴斯夫在大市场中吡唑醚菌酯的既有市场地位与优势,同时达到协同增长的目的。对于仿制企业来说,一方面可以通过积极投入原药登记,实现突破,并与下游制剂加工企业合作;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与现有市场中吡唑醚菌酯/氟环唑的核心企业接洽,借鉴巴斯夫的推广方案投放相应的制剂组合产品。
此外,在市场推广中,还需要把握氟唑菌酰胺的产品特点与优劣势。
优势
在于具有内吸传导活性、杀菌谱广(高等真菌)、应用作物和靶标比苯并烯氟菌唑等产品广,这有利于氟唑菌酰胺与既有活性成分混配,以及在经济作物细分市场上的推广。
劣势
在于目前抗性风险高,限制了氟唑菌酰胺在谷物上的增长势头;与其他类杀菌剂相比内吸活性不突出,因此全球基本以复配剂上市。这就意味着在产品开发中,企业不但需要特别关注与氟唑菌酰胺混配制剂的开发,还要注意对混配成分(如吡唑醚菌酯、氟环唑)市场登记资源和供应资源的获取与协同应用。
6. 氟唑菌酰胺工艺与产业链考量
氟唑菌酰胺以及其他一系列的SDHI类杀菌剂,均通用一个核心中间体3-二氟甲基-1-甲基-1H-吡唑-4-羧酸进行合成。根据目前相关杀菌剂产品的总量预估,此中间体的需求量每年约为4500吨。未来5年,随着SDHI杀菌剂专利逐个到期,仿制产品上市,此中间体的需求量将进一步上升。
目前巴斯夫为此中间体最主要的控制企业,除自产外还通过印度企业进行代工。国内企业中,联化科技、中化蓝天均开发了此中间体的合成工艺;尤其中化蓝天依托于其二氟乙酸和二氟乙酰乙酸乙酯的优势,在此中间体上优势较为突出。
开发氟唑菌酰胺的企业,需要特别关注3-二氟甲基-1-甲基-1H-吡唑-4-羧酸的技术及供应情况。
另一个核心中间体为3',4',5'-三氟联苯基-2-胺。此中间体工艺要求较高,其核心工序可与联苯吡菌胺中间体通用,可作为整体项目进行开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