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防治果树介壳虫的主要成分是杀扑磷,其效果虽好,但杀扑磷属于有机磷类农药,且对于人体毒性较高。随着人们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关于有机磷类农药残留问题受到重视,于是杀扑磷在果树上被禁用。
目前防治介壳虫的有毒死蜱、螺虫乙酯、氟啶虫胺腈等成分。毒死蜱同属有机磷类,使用推广时间久后,介壳虫抗性严重,效果表现一般;螺虫乙酯和氟啶虫胺腈效果尚可,但成本略高,且同样抗性产生较快。近些年,吡丙醚作为一款特殊的杀虫杀卵剂正在快速兴起。吡丙醚是昆虫几丁质合成的抑制剂,与噻嗪酮、灭幼脲、氟铃脲等属于同一类物质,功能相同但杀虫谱有差异。这类物质能够阻止昆虫蜕皮过程,还能够抑制卵的孵化,使得雌虫不产卵,从这方面讲,吡丙醚属于一款杀卵剂。根据相关数据表明,除螨虫卵外,吡丙醚几乎对所有害虫的卵都有效果。
在最初推广吡丙醚时,尽管它对介壳虫效果好,但由于起效偏慢,在杀扑磷的“光环”下,吡丙醚优势并未被多数人所挖掘到,因此一直扮演着杀卵剂的角色。然而,当杀扑磷被禁用以后,吡丙醚的优势便越来越明显。
由于吡丙醚单剂速效性不强,因此,在应用过程中往往与其他药剂混用或选择复配制剂。目前市场上比较火的配方主要有10%的吡虫啉·吡丙醚悬浮剂、20%的甲维盐·吡丙醚悬浮剂、10%的高效氯氰菊酯·吡丙醚微乳剂、25%螺虫乙酯·吡丙醚悬浮剂等。将吡丙醚作为重点的企业主要有上海生农、诺普信、石家庄农信等(见表1),也因此诞生了多个千万级大单品,市场潜力值得期待。
表1 目前市场上登记的吡丙醚复配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