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郭惠珊研究团队在Nature Plants杂志发表题为“Microbe-induced gene silencing boosts crop protection against soil-borne fungal pathogens”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发现了作物根际真菌的种间RNA干扰(种间RNAi),即sRNA能在真菌间传递并诱导RNAi;并创建了基于种间RNAi的Microbe-induced gene silencing(MIGS)技术体系,开发了以有益微生物为“sRNA抗菌剂”天然载体的微生物制剂,有效抑制棉花和水稻的土传真菌病害。
由sRNA介导的RNAi是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的保守机制。郭惠珊研究团队早期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了天然存在的植物-真菌跨界RNAi,即植物的sRNA被转运进入真菌细胞,降解毒力基因的RNAi现象(Zhang et al., 2016. Nature Plants);并创制了基于跨界RNAi的棉花抗黄萎病种质(Zhang et al., 2016. Molecular Plant)。这种基于跨界RNAi的寄主诱导的基因沉默(Host-induced gene silencing, HIGS)的抗病技术,摆脱了传统抗病育种对抗性种质资源的依赖。但是,大多作物缺少成熟的遗传转化体系或者转化周期长,限制了HIGS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植物根际天然存在着大量有益微生物。为了探索同一生境的微生物是否存在种间RNAi,以发展不依赖寄主的抗菌sRNA微生物,研究团队首先从根际微生物中,筛选得到了能进行遗传操作的益生菌(哈茨木霉,Th),以土传病原真菌(大丽轮枝菌,V592-GFP)携带的GFP为靶标,构建了能靶向目标sRNA的RNAi工程菌(Th-GFPi),成功创建了可视化的MIGS体系,当与Th-GFPi菌株共培养时,V592-GFP绿色荧光明显减弱(图1)。该结果证明了种间RNAi的存在,RNAi工程菌Th-GFPi能够将sRNA传递到细胞外,并进入V592-GFP真菌细胞发挥RNAi作用。
图1 可视化MIGS。白色星号标记的为哈茨木霉,红色星号标记的为大丽轮枝菌为了检测MIGS技术能否应用于作物病害防控,研究团队分别构建了靶向大丽轮枝菌(Th-Pmt2i)和尖孢镰刀菌(Th-Pmt2iFo)特异基因的工程菌。在含有大丽轮枝菌(V592)或尖孢镰刀菌(Fsu)的培养基中,Th-Pmt2i 和Th-Pmt2iFo分别特异抑制靶标真菌的生长(图2)。
图2 抑菌圈实验。Th-Pmt2i和Th-Pmt2iFo分别特异抑制V592或Fsu在自然土壤环境中,与野生型Th相比,Th-Pmt2i菌株表现出更强的防控棉花黄萎病的作用(图3A)。同样,Th-Pmt2iFo比野生型Th表现出更强的防控水稻病害的作用,水稻株高和鲜重明显增加(图3B)。以上结果证实MIGS技术能够有效的进行作物病害防控,并具有广泛性和靶标特异性。
图3 MIGS介导的防控棉花黄萎病(A)和水稻病害(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