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
×
取消
确定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细菌性病害克星喹啉铜,目前仍为千万级美金产品
来源:农化专利网   发布时间:2022-04-06 08:11
简述
有这么一类杀菌剂历史悠久,至今已经超过200年,以特殊的方式存在着,但是近年来却备受关注,销售额稳步增长,这个就是铜制剂杀菌剂,一种最为古老的农用杀菌剂。根据结构上的不同,铜制剂杀菌剂分为无机铜和有机铜。

有这么一类杀菌剂历史悠久,至今已经超过200年,以特殊的方式存在着,但是近年来却备受关注,销售额稳步增长,这个就是铜制剂杀菌剂,一种最为古老的农用杀菌剂。根据结构上的不同,铜制剂杀菌剂分为无机铜和有机铜。


无机铜制剂是最早诞生的一类细菌药剂,主要包括氢氧化铜、碱式硫酸铜(包括碱式硫酸铜、波尔多液、硫酸铜钙)、王铜、氧化亚铜、络氨铜等,有机铜制剂主要有:乙酸铜、噻菌铜、喹啉铜、琥珀肥酸铜(DT)、壬菌铜、松脂酸铜、腐植酸铜、噻霉酮,等等。近年来,有机铜制剂由于大多数呈中性、具有更好的亲和性和混配性、使用方便安全、便于操作等优点而日益受到市场认可。其中喹啉铜是有机铜制剂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员。


喹啉铜是一种喹琳类保护性低毒杀菌剂,属有机铜螯合物,广谱、高效、低残留、使用安全,对真菌性、细菌性病害均具有良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特别对常规杀菌剂已经产生抗药性的病害有高效的预防、治疗效果。


喹啉铜在病害预防上效果卓越,可用于葡萄霜霉病,柑橘溃疡病,瓜类细菌性角斑病,苹果轮纹病,番茄晚疫病,辣椒疫病,蔬菜软腐病、青枯病和溃疡病等。喹啉铜不仅能防病,还可提高水果和蔬菜的品质,使果子更加靓,叶片更厚实。如今已在中国、日本、中国台湾、美国、加拿大、新西兰、匈牙利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登记和使用。


作用机理


喹啉铜作用机理独特,既能抑制早期细胞的G-蛋白质合成,即抑制病菌孢子新陈代谢,控制细胞再次分裂和分化,又兼有多点接触活性,利用螯合铜被萌发的病原菌孢子吸收,直接在病原菌内部杀死孢子细胞,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作用。

应用


对作物由真菌、细菌引起的多种病害均有杀灭和抑制作用。由于铜是作物必需的微量元素,作物可以直接吸收利用,在植物体内分解后还有肥效作用可作种子处理、叶面喷雾、土壤消毒及农用器材消毒。

产品特点


持效期长:粘着性较强,能快速形成药膜,耐雨水冲刷,持效期长达15天;


杀菌广谱:既能防治细菌性病害,又能防治真菌性病害;


混配性好:pH值呈中性,具有优异的混配性,可以和大多数农药混配,使用前建议先做试验,保证用药安全;


不易产生抗药性:为多作用位点,使用多年无抗性问题;


提高果蔬品质:可以补充某些作物所需的微量元素,以促进作物生长,刺激果实色泽度,提高品质;


易取得:来源方便,价格低廉,使用成本低,性价比高。


喹啉铜作为一种广谱杀菌剂,虽然对众多作物的真菌性和细菌性病害具有良好的防治作用,但如果使用不当,很容易造成药害。注意要点如下:


不能与碱性农药混用。


不能与其他金属离子的药剂混用。


若对铜离子过敏的瓜类,需先进行局部试验后再大范围使用。


安全采收的间隔期为15天,不能提前收获。


国内登记


经中国农药信息网查询,截止日前,我国喹啉铜登记74个,其中原药5个(见表1),单剂制剂20个,混剂制剂49个,其中复配制剂仅2021年就登记了26个;登记剂型有悬浮剂、水分散粒剂、可湿性粉剂、膏剂等,其中登记数量以悬浮剂登记数量最多,共59个,占总登记数量的79.7%;复配主要是与春雷霉素,共21个,占复配制剂的42.9%,除此之外还有与吡唑醚菌酯、肟菌酯、氟吡菌酰胺、氟吡菌胺、氰霜唑、噻霉酮等的复配。

表 1喹啉铜原药中国登记情况


市场概况


喹啉铜目前仍为千万级美金产品,2019年全球销售额为2208万美金。


从区域分布来看,喹啉铜的销售区域主要是亚洲,其次是拉美洲。2019年亚洲占全球份额的74.68%,拉美洲为10.05%。


中国是喹啉铜的第一大市场,其2019年的销售额为1321万美元,占全球市场的59.83%。其次是日本、中国台湾等,分别占全球市场的7.70%、4.26%。


从应用来看,目前最大的作物板块是果蔬,占市场份额的68.21%,除此之外还应用于水稻、谷物、葡萄等。


前景展望


喹啉铜在众多农作物病害防治上均有良好的表现,尤其是在防治细菌性病害药剂匮乏的情况下,其对真菌、细菌性病害均有效的特性,使其仍然保持了一定的市场份额。


另外由于其具有多作用位点、不易产生抗性、成本相对低廉、毒性较低、良好的混配性等优点,被制剂厂家所相中,用于研发与那些单一作用位点和最易产生抗性类别的优秀杀菌剂的复配,以扩大杀菌谱和提高防效,从这点来说也会带动当前喹啉铜的发展和应用,这点从2021年陆续下的24个复配制剂登记证中就可以很明显的看出。


鉴于此,喹啉铜将有着巨大的市场前景。


来源:农博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