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除草剂单剂登记制剂较多有烟嘧磺隆、五氟磺草胺、氰氟草酯及甲基二磺隆等几个品种,而莠去津单剂登记的制剂极少,仅有7个,但是混剂的登记制剂却独占鳌头,混剂登记制剂除了甲基二磺隆外,其余的制剂均在100个以上,这符合混剂“一统天下”的中国国情。尤其是以下几个混剂登记制剂较多:烟嘧·莠去津混剂109个,硝磺草酮·莠去津混剂66个,五氟磺草胺·氰氟草酯混剂58个。
烟嘧磺隆作为可分散油悬浮剂的领头羊是农药剂型选择的必然,我国最早推广的可分散油悬浮剂制剂就是4%烟嘧磺隆可分散油悬浮剂(烟嘧磺隆是日本石原产业株式会社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研究发现的玉米田磺酰脲类禾本科杂草特效除草剂品种,1987—1988年石原产业株式会社与美国杜邦公司联合开发,并先后在世界各国取得了烟嘧磺隆的各项专利,20世纪90年代初在我国获得登记,商品名玉农乐)。烟嘧磺隆对水极为敏感,油、水均不溶,在水中很不稳定,在油中却非常稳定,若开发为某些固体剂型,使用时药效不佳,一般需要加入油类增效助剂来提高药效,而加工成可分散油悬浮剂可提高农药活性成分的渗透,保证其内吸活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可分散油悬浮剂是烟嘧磺隆剂型的最优选择。
可分散油悬浮剂也是五氟磺草胺的最佳剂型。五氟磺草胺化学结构中含有5个氟原子,大大增强了该活性成分的亲脂性。若其加工成悬浮剂,由于其应用的作物为水稻田,若防治对象为单子叶杂草如稗草、沙草科杂草,而这些杂草与水稻一样属于难于润湿的植物,加上常规悬浮剂的助剂用量少,药液喷施到靶标上时,因助剂用量较少、表面张力较大、黏附性差,药剂不易被润湿和展布,容易滚落,不能在靶标上有效沉积,其防除效果可想而知。而加工成五氟磺草胺可分散油悬浮剂,基本可以解决上述弊端,且五氟磺草胺是一种内吸传导型除草剂,油基介质能够较快帮助活性成分传导透过作物表皮而进入靶标内部,从而提高它们的渗透性、黏附性和吸收量,达到提高药效的目的。
除草剂作为可分散油悬浮剂的优先发展剂型也是有迹可循的,由于烟嘧磺隆、莠去津和硝磺草酮均应用于旱地作物如玉米,甲基二磺隆应用于小麦田,而五氟磺草胺和氰氟草酯主要应用于水稻田。而早期的油基介质均为油酸甲酯,相较于其他的植物油,油酸甲酯黏度较低,相对比较容易乳化及制备,旱地作物、水稻田对油酸甲酯也较安全。这样可分散油悬浮剂的发展始于除草剂也就顺理成章了。
可分散油悬浮剂成为常规剂型的开发热点,随着企业登记品种的增加,也引来了助剂企业的大量投入及更多的关注,将促进该剂型的迅猛发展。
1. 传统观点认为油溶性农药由于可能在油中溶解而不太适合加工成可分散油悬浮剂,这明显是认知误区,诚然部分油溶性农药可在油酸甲酯中溶解,但大部分的油溶性农药在植物油中的溶解度非常低,随着可分散油悬浮剂的研究深入,扩大使用范围,为了安全起见,以植物油替代油酸甲酯势在必行。这样就不存在油溶性固体农药加工成可分散油悬浮剂的限制。
2. 农药剂型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着药效与环境相容的矛盾,水基化剂型绿色环保,但药效不尽如人意;乳油药效优异,但对环境不太友好,尽管现在使用的重芳烃类溶剂解决了闪点低、易挥发的问题,但重芳烃在土壤中难以降解,远远达不到绿色环保的要求。正是可分散油悬浮剂的面世,完美兼顾药效与环境相容性。假以时日,随着可分散油悬浮剂的深入研究及资金的投入,只要助剂成本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乳油剂型的替代将不再是一句空话,而将是“实打实”的替代。
3. 随着研究的深入,可分散油悬浮剂不仅仅局限于除草剂,对杀虫剂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更安全的植物油替代油酸甲酯,使用作物、农药品种将不再有所限制,可分散油悬浮剂扩大到全农药品类、全作物之时,就是该剂型大爆发的时候。
诚然,目前可分散油悬浮剂的研发还存在着植物油与乳化剂不匹配问题,导致制剂乳化性能较差;分散剂种类、结构调节剂种类单调,品种较少,导致制备的制剂稳定性欠佳,存在着制剂分层的问题;植物油较黏稠,制剂黏度大,流动性较差。但随着制剂及助剂企业的关注及大量投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些问题将会逐一解决。
可分散油悬浮剂虽然目前是一棵“小苗”,但假以时日,未来必将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可分散油悬浮剂具有其他农药剂型无可比拟的优势,可以解决很多现有剂型无法克服的缺陷,使该剂型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未来前景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