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中专利挖掘工作是作为一个企业专利工作人员日常的一项必须工作,同时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通过本文的介绍,可以让初涉本行的人员大致的了解到专利挖掘的几种基本方式与方法,以更好地胜任这项并不十分成熟的行业和职位。
现在大多数关于专利挖掘的文章都流于表面,主要在于强调专利人员应当具备的素质和如何判断可专利性?本文的基础是专利人员已经具备较好的专利知识,懂得判断专利性为基础,重点谈谈如何在浩瀚的研发信息中 寻找到可专利性的技术方案。通常企业专利部门的划分有几种方式,归属于研发下,或者法务下,或者更大的企业会有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笔者是倾向于最后一种方式,因为从本质上来说,知识产权(专利)的管理工作都不能简单的划分为某一个单纯的职能部门之下,这与其本身的性质相关。但是不论归属于哪个职能部门的领导,专利工作都与研发密不可分。1、专利工作人员本身技术较强(应该算是发明人出身,至少3年以上研发经历)2、专利工作人员稍微懂技术(专业相关人员、有相关研发经验)3、专利工作人员完全不懂技术(专业不相关、跨专业) 1、很强(很强的专利意识、懂得专利的意义、写过5份以上技术交底书)这样在企业中研发人员与专利人员的搭配方式中,整个排列组合方式下来就有3*3种组合方式。下面以列表方式表示出来各种组合方式的优势与劣势,以清楚的观察到各种组合的形态。
注:上表中给出的数字顺序为表示企业内部专利工作优良程度的排名(1~9:高~低)。通过上表,指数5以上的几种情况基本上可以较好的完成专利工作,基本6以下的情况就很难去操作了。当然这个指数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并不是一层不变的。例如:研发人员的专利意识和知识是需要专利人员通过自己的工作对其进行培养、培训等日常工作中完善的,并且研发人员的专利意思是较为容易提高的。而专利人员的技术能力也是需要自己平时的学习和基础知识来提高的。一个企业做到较为成熟的知识产权体系架构的话,至少应当在4以上的水准。应当说大多数较为成熟的企业的指数应当都是在2,3,4三个区间。毕竟做了4,5年研发再转行做专职专利人员的是极少数的情况。可以看出,研发人员的意识是较为容易培养的,但是专利人员的本企业的技术却是难以改善的,众所周知,你让一个学电子的搞专利的人去制药企业做相关专利工作真的是很难,交底书看不懂是一方面,代理人写回来的申请文件如何进行范围评判这样的工作都无法去做,基本就失去了企业招聘专利人员的意义了(这里姑且不谈有些企业是需要专利工作人员自己去完成申请文件的)。所以,对于企业招聘专利人员来说,第三类人员应当尽量排除在外。
上表中的指数也反映了一个企业的知识产权建设程度的高低,同时也反映了企业自身在人员水平提升过程中知识产权建设的不同阶段,在初级阶段处于指数5、6,中级阶段出于3、4,高级阶段出于1、2。专利人员通过日常培训的工作,不断提高研发人员专利意识和专利知识、专利人员不断提高自身与企业研发工作相关的专业技能,这样两者之间才能更好的配合,提高专利工作的有效性。
对于企业专利工作人员来说,如何挖掘出可专利性的技术方案是其工作的一个重点内容。对于有些企业来说,研发人员会源源不断的提出各种技术方案,提交大量的技术交底书,这样的企业毕竟是少数;而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如何收集到可专利性的技术方案是一个令人头疼的事情,特别对于很多刚刚入行企业的专利工作人员来说。这里提出几种方式供参考与讨论。
定期进行研发人员在该段时期内的专有技术统计,其实在很多公司会专门的来做这个工作,也是便于了解自己公司在研发过程中所积累的技术信息,无形资产的积累情况。专有技术的统计可以通过公司领导、负责研发的领导直接压下去来做这个事情,事前的沟通的必须的。大多数企业领导还是明白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如果这一关你都觉得无能为力的话,那么请尽快离开这家公司。专有技术的统计方式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进行,例如根据不同的产品线,根据不同的项目小组,根据不同的研发部门等,根据不同的研发人员都可以,自己觉得哪样方便就用哪种。专有技术的统计信息至少应当包括:研发人员、大致技术方案(类似于专利 发明名称等内容)。这个阶段的统计信息不要强求能获取到直接转化为专利申请 文件的类似于交底书的信息,因为这个统计阶段的工作是为了通过掌握最多的技术方案信息来达到转化为专利的目的,这也是为什么内容不宜过多的原因。完成专有技术的信息统计,可以说已经完成了专利挖掘的至少一半的工作了,剩下来就是如何从这些专有技术统计信息中筛选出可转化为专利的文件了。如何筛选,必要的检索分析当然必不可少的了,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去逐个和相关的专有技术信息的研发人员当面沟通,这里就可以理解为什么需要专利人员至少要懂这个行业的专业知识的原因了。通过沟通,了解到尽可能详细的技术方案后,也能通过沟通教导研发人员如何去撰写技术交底书。这基本上一个挖掘的流程就出来了。这种方式适合上表中指数为1~6的企业适用。
这种方式需要专利人员全程跟踪研发项目的进度,全程参与到研发的过程中,熟悉研发的每个流程中的阶段,了解研发中的技术方案,碰到的各种问题及解决方法,这种方式对专利人员的技术理解能力要求就相对比第1种方式要高很多。
通常情况下,企业的研发都有较为完整的流程,特别是这种已经将专利工作提到日程上的公司更不例外,所以专利工作人员需要在这个研发流程中找到合适的时间点加到研发流程中去,将专利工作与其结合起来。
一般来说,会有如下几个阶段:4.研发结束(再做一次侵权分析,以确定第一次分析到结束这段时间里有新专利的出现)
可以看到,在以上大致的 4 个阶段中, 1\2\3\4 四个阶段都是可挖掘专利的时间点。在情报提供时,是否具有形成新立项改进的技术方案;在规避设计时,规避设计本身的方案是否具有可专利性;在专利情报提供时解决研发困难时,是否做了一些改进,这种改进的技术方案,或者与其它方案的结合是否具有专利性;结束阶段的再一次分析,是否需要新的技术方案的可专利性。以上是关于跟进整个研发流程时,进行专利挖掘的一些方法。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方式,就是专利人员本身的专业知识能力很强,通过阅读研发中的文档,例如原理图、设计书等等研发资料,从中寻找可专利性的技术方案或者对某些技术方案直接改进进行申请,当然,这种方式本身是违背了申请专利的目的的,也不能完全达到保护企业的目的。
这种方法其实是重叠于上面第二种方案中的1和3的方案。为什么单独提出来?因为个人觉得企业专利工作,很重要的一点是能为研发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文献,并且通过阅读他人专利文献达到启发的目的。在提供信息的同时,对专利信息的不同程度的分析给研发人员的参考价值也是不同的,所以加强专利人员自身 专业知识的积累是相当重要的。
这种方式是告诉大家,在平时工作中,多多加强与研发人员的沟通交流的重要性。与研发人员的沟通交流可以加强我们的专业知识,也可以了解企业研发的动向与部分技术方案。可以让我们更好的融入研发中去。如何融入到研发当中去, 是企业专利人员应当必备的一项能力。
以上各种方式,无论哪种挖掘方式,其实最终还是需要专利人员与研发人员去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只有这样才能充分的挖掘出完整的技术方案。
很多情况下,在一些知识产权工作比较薄弱的企业中,专利工作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开展,所以在主动方式之外,还必须有一些客观的因素加到企业专利工作中,以一种外在的方式促进专利工作。这也是专利挖掘的一种方式,但是可以说是一种比较低端的方式。这种方式出来的专利申请往往质量较差,可能创造性程度较低,所以对于这种情况下的专利申请,需要专利人员很好的把控其技术方案的可专利性。1、领导导向法。企业中专利工作的开展必须得到公司领导层的认可才可能有效的开展,以领导为导向,将专利工作指标压给研发人员,促使研发人员在研发过程中主动提出 专利申请。
2、指标考核法。本方法实质是领导导向法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通过将专利工作任务作为研发人员的绩效加以考核也可以达到专利挖掘的目的。考核可以具体到某个研发人 员或者研发项目小组或者研发小部门等,可以联系本企业实际的情况采用相应的方式。
3、奖励激励法。这种方式是大多数企业在实施过程中都会使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式能很好的促进研发人员对于专利工作的积极性。同时也符合专利法对职务发明的奖励要求。
以上介绍了几种关于专利挖掘的方式方法,其实对于专利申请的方式,专利挖掘本身就是一种被动的形式,需要专利人员主动出击去寻找可专利申请的技术方案。而在这种被动形式下,主动方式又优于被动方式,只是中国目前这种知识产权发展初期阶段中对于一些知识产权基础较为薄弱企业仍然需要这种被动的方式来鼓励专利申请保护。
所有工作的依赖于公司制度的保障,专利挖掘工作当然也不例外。以上所有关于专利挖掘方式方法及其流程都可以作为专利管理制度的一部分,成为制度后的内容才能真正的落到实处,便于实施。
专利人员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利方面的知识水平,同时也需要完善自己在技术方面的积累。企业专利人员的目标应当是达到上表中指数为1 或者2为终极搭配方式。这样才有研发人员主动的源源不断的提出可专利性的技术方案。初期阶段的被动挖掘方式都是以这个终极目标所服务、积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