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但是弱化查新检索的缺陷也是很明显的,就是企业在申请前根本不知道能够拿到什么样的保护范围?也不知道竞争对手的保护范围在什么地方?
相当于盲申。随着专利申请的增多,企业对自己的专利了解程度会越来越少,实际上是不知道自己的专利能够覆盖哪些产品特征。这些授权的专利只是主题上与相关特征相关,真正的保护范围在什么地方,是很难搞清楚的。产品与专利无法做到真正的对应(product-patent-mapping),因为专利的保护范围不清楚。有时候这会对专利管理工作产生误导,企业以为获得了相关授权专利,但实际上的专利保护范围已经缩小或修改到不是原来的范围了,这些专利在实践中就很难发挥作用。
所以说,重视专利的查新检索与专利运用相关。如果申请的专利准备投入使用,比如制衡、维权、许可、诉讼等,那肯定在申请之前就要谋篇布局,对竞争对手和自己的专利保护范围都了然于胸,才能谈得上应用。要做到这一点,在申请之前的检索就至关重要了,需要提前知道能够拿到什么样的保护范围,理解类似专利的情况。
当然,即使不考虑保护范围的问题,仅就授权的角度看,申请前的检索也是非常有帮助的,企业IPR和代理人在拿到检索结果的情况下,更清楚需要补充哪些内容有利于授权。但整体上,专利申请前的查新检索对专利运用的意义更大。
对于特别在意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企业,查新检索到底要查到什么样的程度?需要花多长时间?这也是个难题。因为检索的投入的无尽头的,如果以无效的态度去投入,花上一个月时间都有可能。
在查新检索上花费的精力肯定会低于无效检索,这很容易理解,如果用对待无效的办法来进行查新检索,无疑会用力过猛,把很多本来可以授权的保护范围都放弃了。一般情况下,检索投入的精力能够对标目标国的审查员是合适的。
在专利检索实践中,企业可以这样判断进行查新检索的必要程度,首先将查新检索的工作尽量标准化,在标准化的检索式运行之后,检索人员还是找不到相应的对比文件。这时候可以进行非标准化的检索,比如任意组合关键词,即所谓的“dirty search”,发现任意提取关键词的非标准化组合之后,得到的检索结果大部分是还是重复的。这时候检索人员即使没有找到比较好的对比文件,检索也可以结束了。
来源:佑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