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真菌及其次生代谢产物
近年来,针对真菌除草活性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有超过80种真菌品种被研究,可防除约70种杂草,有望作为候选或已发展成生物源除草剂的有30多种,其中最有生物潜能的有9个属,包括刺盘孢菌属(Colletotrichum)、疫霉属(Phytophthora)、镰刀菌属(Fusarium)、交链孢菌属(Alternaria)、柄锈菌属(Puccinia)、尾孢霉属(Cercospora)、叶黑粉菌属(Entyloma)、壳单孢菌属(Ascochyta)和核盘菌属(Sclerotinia)。
国内外在真菌除草剂的新菌株筛选以及商品化产品开发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Dr.Biosedge是由纵沟柄绣菌Pucciniacanaliculata的夏孢子制成的真菌除草剂,用于防治油莎草,缺点是锈菌为专性寄生菌,只能靠活体繁殖,因此Dr.Bioseoge制剂只注册并未出售。荷兰于1997年注册的银叶菌Chondrostereumpurureum除草剂Biochon可用于防治野黑樱。中国在微生物源除草剂研究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1979年新疆哈密植检站将从患病的埃及列当中分离得到的镰刀菌Fusariumorobanches制得生防制剂F798,用于瓜田防治列当,用F798一份兑水2~3份,防治面积22.7hm2,防效达到95%以上。
南京农业大学杂草研究室从马唐植株上分离到一株画眉草弯孢霉菌Curvulariaeragrostidis(QZ-2000),研究表明,该菌株对马唐、千金子、稗草等杂草具有较强的侵染力,但对玉米、大豆等作物安全,以QZ-2000的分生孢子为主要成分研制出了新型微生物源除草剂——“敌散克”(Disancu)。
李永龙等从患病杨树叶片上分离得到一株出芽短梗霉菌Aureobasidiumpullulans(PA-2),盆栽试验表明,其发酵滤液20mL/盆对猪殃殃、藜、冬葵、酸模叶蓼及野燕麦7d的鲜重防效分别达到87.2%、78.5%、82.2%、62.1%和80.3%,且对小麦、蚕豆等作物安全。
邹益泽以草茎点霉菌Phomaherbarum为原料制备了水分散粒剂,活菌率为2.55×108cfu/g,田间试验表明,其用量为1305g/hm2时对鸭跖草21d鲜重防效为50.9%。
李海涛从麦瓶草上筛选到一株寄生疫霉菌株PhytophthoranicotianaeWP-1,温室盆栽法试验结果表明,在用量为1×107cfu/m2时,WP-1对麦瓶草、播娘篙和反枝觅的鲜重防效分别为79.6%、77.2%和66.7%,且具有一定的选择性,敏感植物主要集中在十字花科、苋科和石竹科。
王禹博从野茨菇致病菌中分离得到一株链格孢菌AlternariaalternataSC-018,孢子浓度为1.0×106个/mL的SC-018水乳剂对野茨菇的防效与30%二氯喹啉酸可湿性粉剂相当,ED50值为36.2g/mL,且安全性好,施用10、15、30d均未对水稻产生任何不良影响。
王晓艳从发病的空心莲子草上筛选出莲子草假隔链格孢NimbyaalternantheraeSF-193菌株,菌液按体积比1:10稀释后在田间向空心莲子草喷雾施用,喷雾量为200mL/m2,2d即严重发病,4d防效达98%。
杨云强筛选出2种对稗草和反枝苋致病作用较强的生防菌Alternariaalternata和A.amaranthi-3,盆栽试验表明,接种浓度为107个孢子/mL时,A.amaranthi-3水乳剂对反枝苋生长的抑制率为88.4%,高于其水剂,且A.amaranthi-3菌剂与低浓度除草剂复配可以提高除草效果。
具有植物毒性的微生物次生代谢产物又称为植物毒素,其中来源于真菌的植物毒素最多,目前已经发现了7万多种,主要集中在链格孢菌属(Alternaria)、旋孢腔菌属(Cochliobolus)和小球腔菌属(Leptosphaeria)等。利用植物毒素进行杂草防治也取得了重要进展。由链格孢菌产生的一种环肽毒素(maculsion)对黑矢车菊有极强的毒性,且当其浓度达到10-3mol/L时,对其他植物仍非常安全。由侵染一年蓬的核茎点霉菌Phomaputaminum产生的putaminoxinB和C也具有一定的除草活性。
陈世国等从患叶斑病紫茎泽兰的病斑上分离到一株链格孢菌,其所产生的毒素细交链格孢菌酮酸(tenuazonicacid,TeA)对马唐、稗草、狗尾草等杂草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TeA是一种新型天然光合作用抑制剂,其作用靶标主要是光系统Ⅱ的D1蛋白,在TeA与QB位点相互作用过程中,Dl蛋白的256位氨基酸(甘氨酸)起重要作用,且TeA的活性中心是含有酰胺基团的吡咯环。马娟等从灰葡萄孢、瓜果腐霉等真菌代谢产物中分离鉴定了脱落酸、脱落酸葡萄糖苷和脱落酸葡萄糖酯等具有较强除草活性的化合物。
张金新等从患病茶叶上得到一株间座壳属菌(Diaporthesp.,CY-H),每个培养皿中施用其发酵液5mL时对稗草和反枝苋根的抑制率分别为94.6%和77.3%,分离得到化合物cytosporaphenonesC(CY1),在质量浓度为100μg/mL时对反枝苋根的抑制率为57.1%,且对小麦和油菜的安全性较好。
石园园对反枝苋专化链格孢Alternariaamaranthi-3进行诱变,筛选到一株突变菌株X4,经柱层析和重结晶等方法得到X4毒素晶体。在100μg/mL时,X4毒素晶体对反枝苋胚根的抑制率为88.9%;用200μg/mL的X4毒素晶体处理带伤口的反枝苋叶片48h后,叶片出现黄褐色坏死斑,其病症与病原菌侵染反枝苋时产生的病症相似。
此外,已知的具有除草活性的植物毒素还有除莠菌素(herbicidin)、绿僵菌素(destruxinE)、杆孢菌素(roridins)和疣孢菌素(verucarins)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