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
×
取消
确定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10月份农药行业科研创新及专利领域最新动态盘点
来源:农化专利网   发布时间:2023-11-01 08:31
简述
编者按对于当下市场产能过剩、价格低迷、内卷严重的农药行业来说,这种现状不利于企业和行业的发展,为了应对市场竞争,“创新才能发展”已成为行业共识。为了能更好地助力企业和行业进行创新发展,从2023年9月开始,我们“农化专利服务”将在每月底汇总农药行业科研创新及专利领域最新动态,以供大家参考。

图片

编者按

图片

对于当下市场产能过剩、价格低迷、内卷严重的农药行业来说,这种现状不利于企业和行业的发展,为了应对市场竞争,“创新才能发展”已成为行业共识。为了能更好地助力企业和行业进行创新发展,从2023年9月开始,我们“农化专利服务”将在每月底汇总农药行业科研创新及专利领域最新动态,以供大家参考。

图片

图片

图片

每月盘点

广东省农科院果树所在柑橘黄龙病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近日,果树所柑橘黄龙病研究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Plant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中科院2区,IF=6.5)发表了题为“CsTPS21 encodes a jasmonate-responsive monoterpene synthase producing β-ocimene in citrus against Asian citrus psyllid”的研究论文,本研究在甜橙中鉴定到对柑橘木虱具有驱避作用的CsTPS21基因,解析了其催化合成萜烯类物质的能力以及对柑橘木虱行为的潜在影响。


柑橘黄龙病(Huanglongbing, HLB)是柑橘类作物最具毁灭性的细菌性病害,成为制约全球柑橘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HLB是由亚洲柑橘木虱传播,因此控制柑橘木虱的取食和HLB的侵染对柑橘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柑橘黄龙病(Huanglongbing, HLB)是柑橘类作物最具毁灭性的细菌性病害,成为制约全球柑橘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

柏连阳院士团队在牛筋草抗草铵膦非靶标机理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杂草代谢抗性是指杂草对除草剂的解毒能力增强而引起的抗性。该类抗性的表型不易发现,抗性机制隐蔽、易产生广谱抗性,能对多种不同作用机制甚至从未使用过的新除草剂产生抗性,这些特点导致其对作物生产的威胁更大。目前杂草代谢抗性机理研究还较少,鲜有分子生物学层面的研究成果,其转录调控机理更是未见报道。


近日,柏连阳院士团队在植物学经典期刊The Plant Journal在线发表了题为“Metabolic resistance to acetolactate synthase-inhibitors in Beckmannia syzigachne : Identification of CYP81Q32 and its transcription regulation”的研究论文,揭示了菵草P450基因BsCYP81Q32代谢甲基二磺隆的分子机制,并解析了菵草转录因子BsTGAL6对BsCYP81Q32的转录调控机制。


给水稻用的″植物疫苗″来了,显著增产14.85%



″‘植物疫苗’为我国农作物病害绿色防控提供了新理论、新技术、新产品和新路径,总体处于国际领先水平。″10月8日,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华中农业大学主办的″植物疫苗诱导水稻防病抗病、促进增产增效绿色技术″现场观摩会上,″植物疫苗″的抗病增产效果获得专家组一致认可。


植物病原真菌严重破坏作物健康,导致农作物严重减产和品质下降,威胁我国粮食安全。传统生产上″一病一治″″见病治病″模式容易引起化学农药滥用和病原物抗药性加剧,而且约60%农药进入土壤、水体和空气,威胁生态安全和人民健康,迫切需要减施化学农药,开发以保障作物健康为目标的绿色防病促产、增效新策略。


华中农业大学研究姜道宏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发现真菌病毒SsHADV-1可以将核盘菌由毁灭性病原真菌转变为油菜的内生真菌,显著促进油菜生长和抗病。基于此,该团队提出真菌病毒介导的″

华中农大在核酸农药创制方面取得新进展


基于RNAi技术的害虫抗药性治理是一种极具潜力的有害生物防治策略。然而,dsRNA在环境中的不稳定性使其无法直接应用于农业生产。为解决这一问题,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李建洪教授领衔的农药毒理学与有害生物抗药性团队采用纳米载体同时负载杀虫剂和dsRNA,以害虫关键抗性基因为靶标,实现了害虫的绿色高效防控。纳米载体可以显著提升dsRNA的环境稳定性,并实现杀虫剂和外源dsRNA在植物和害虫体内的高效递送,显著提高了杀虫剂对害虫的生物活性。研究结果为抗性害虫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在有害生物绿色高效防控方面具有巨大应用潜力。

与抗药性害虫斗智斗勇三十年,南京农大破解了昆虫细胞色素P450在杀虫剂代谢抗性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在与寄主植物协同进化过程中,昆虫形成的化学防御体系为杀虫剂抗性的进化提供了遗传基础。然而,两者关联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


30年来,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教授吴益东团队潜心研究,终于破解了昆虫细胞色素P450在杀虫剂代谢抗性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近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在线发表了该团队最新研究成果。他们通过对两种全球性害虫(草地贪夜蛾和甜菜夜蛾)P450基因功能的系统解析,揭示了昆虫P450基因介导寄主植物适应性和抗药性进化的内在机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团队发现控制小麦赤霉病菌源形成的关键受体



近日,来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作物抗逆与高效生产全国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在PNAS上在线发表了题为“A non-pheromone GPCR is essential for meiosis and ascosporogenesis in the wheat scab fungus”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率先发现了对小麦赤霉菌有性生殖(初侵染源形成)所必需的新型非信息素依赖的G蛋白偶联受体,揭示了其介导的信号传导途径以及在减数分裂发生和子囊孢子形成中的关键作用,打破了对真菌有性生殖信号识别的传统认知,为开发基于受体干扰的菌源控制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江苏农科院开发筛选出抗硝磺草酮除草剂新基因


4-羟基苯基丙酮酸双加氧酶(HPPD)是除草剂抗性育种的理想靶标基因之一。当HPPD活性被抑制时,酪氨酸代谢途径被阻断,类胡萝卜素和叶绿素难以维持正常光合作用,导致植物体白化死亡。拜耳和先正达等公司已通过定向突变获得高抗HPPD类除草剂大豆FG72和SYHT0H2。


体外DNA shuffling技术是一种快速、高效的分子定向进化技术。近日,江苏省农科院郭冬姝/张保龙团队应用该技术从水稻和玉米HPPD shuffling文库中筛选出一个具有硝磺草酮(HPPD类除草剂)抗性的突变体MFRR-2。
MFRR-2在25°C的最适温度下的酶活性与水稻OsHPPD相当。50 μM硝磺草酮处理后,MFRR-2能维持90%的酶活性,而OsHPPD的酶活性下降约50%,Fe2+对上述酶活性均存在抑制作用。与OsHPPD转基因水稻相比,MFRR-2转基因水稻表现出约1.5倍的硝磺草酮抗性。


本研究对DNA shuffling技术在HPPD定向进化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筛选出的MFRR-2基因在抗除草剂基因工程育种中具有较高应用潜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揭示锈菌调控寄主基因表达的新机制


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植物免疫研究团队在New Phytologist在线发表了题为Novel stripe rust effector boosts the transcription of a host susceptibility factor through affecting histone modification to promote infection in wheat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首次直接发现真菌中具有反式转录激活活性的效应子PstGTA1,该效应子通过靶向寄主基因启动子并提高其组蛋白乙酰化水平从而激活小麦特异性易感基因的转录。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赵晶副研究员和康振生院士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博士研究生段婉露为论文第一作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昆虫解毒代谢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美洲大蠊是一种最为常见的蟑螂,携带多种病原体传播疾病、污染食物从而危及公共卫生及人类健康。拟除虫菊酯是最为常用的一类防治美洲大蠊的杀虫剂,但目前关于美洲大蠊对拟除虫菊酯的解毒代谢机制还知之甚少。


该研究鉴定了美洲大蠊体内2个高表达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PaGSTδ1和PaGSTω1),发现这2种酶的表达水平在暴露于4种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高效氯氟氰菊酯、高效氟氯氰菊酯、氯氰菊酯、联苯菊酯)后显著上调,而利用RNAi敲降这些基因则增加了美洲大蠊对这些杀虫剂的敏感性。同时证明了重组这2种蛋白可以结合和代谢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从而揭示了PaGSTδ1和PaGSTω1可以参与美洲大蠊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解毒代谢。

不用除草剂也能“斩草除根”,南农大这项生态控草技术有望全球推广




近日,江苏省淮安市凌桥镇的一处稻田,金灿灿的稻谷颗粒饱满,稻香遍野。记者走在田间,却发现,田间几乎没有杂草。原来,这是一处稻麦(油)连作田可持续生态控草技术试验田,并已连续经坚持实验了8年,在生态控草技术加持下,杂草几乎被“斩草除根”。


去年12月,农业农村部印发《到2025年化学农药减量化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到2025年,建立健全环境友好、生态包容的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体系,农药使用品种结构更加合理,科学安全用药技术水平全面提升,力争化学农药使用总量保持持续下降势头。


斩除田间杂草,是每年最让农户头痛的问题之一。目前,我国的杂草防除主要依赖化学除草剂。而《方案》指出,化学农药使用强度中,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化学农药使用强度力争比“十三五”期间降低5%。

中国农科院植保所揭示+ssRNA病毒的负链RNA编码小蛋白新策略,为开发抗病毒疗法提供新思路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作物病原生物功能基因组研究创新团队,以正单链RNA病毒(+ssRNA病毒)芜菁花叶病毒(TuMV)和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为模型,发现+ssRNA病毒的负义链RNA具备潜在编码能力,揭示了+ssRNA病毒新的蛋白编码策略,修正了+ssRNA病毒的-RNA不编码功能蛋白这一传统观点。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IF=27.5)上。


+ssRNA病毒是一类拥有正义链单链RNA 基因组的病毒,其正链基因组可以直接结合核糖体并翻译病毒蛋白,而负链RNA(-RNA)被视为复制中间体,长期的研究认为其不具备编码能力。

Harpe Bio通过植物基因编辑工具许可授权开辟农化+育种创新新路径


植物基因编辑工具许可的商业模式是否可行一直广受业内关注。近期知耕关注到生物除草剂公司Harpe Bio已获得植物基因编辑工具的相关授权,并通过此项授权进入基因编辑育种行业,为农化与基因编辑育种深度结合打开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生物除草剂公司Harpe Bioherbicide Solutions已与科迪华、博德研究所(Broad Institute),就CRISPR-Cas9和相关基因编辑技术签署了专利许可协议,以进一步研发Harpe Bio的耐除草剂作物。


Harpe Bio开发的产品可作为芽前和芽后除草剂使用,可单独使用,也可与任何除草剂结合使用,由此可有效消除杂草的耐药性,从而减轻对土壤和周围环境的危害,安全提高农作物产量。

云南农业大学成功筛选出3种植物挥发物缓释剂



为了筛选出适合d-柠檬烯、β-石竹烯、十四酸乙酯田间应用的缓释剂型,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比较了这3种植物挥发物在不同缓释材料中的释放速率和持效期;利用溶剂浸提法和动态顶空吸附法,对不同缓释剂中的3种植物挥发物进行提取,并利用气相色谱和紫外分光光度计对挥发物含量进行了测定。


结果表明,除d-柠檬烯、β-石竹烯在橡胶塞中的包埋率较低外,3种挥发物在不同缓释材料中的包埋率均较高。在室外条件下,3种植物挥发物在液体石蜡+离心管和溶胶—凝胶中的持效期均大于或等于28天。


d-柠檬烯在液体石蜡+离心管中、β-石竹烯在溶胶—凝胶中、十四酸乙酯在橡胶塞中的室外释放速率较稳定,分别为31.66~249.35、9.33~384.28、14.81~82.72 μg/天;β-石竹烯和十四酸乙酯在液体石蜡+离心管中的释放虽然稳定,但是释放速率太低,分别为1.56~7.05、2.54~7.94 μg/天。

拜耳两款新产品即将上市


近日,拜耳作物科学宣布,其种子处理剂Emesto® Complete、杀菌杀线虫剂Velum® Rise已获得加拿大登记。


Emesto® Complete和Velum® Rise兑现了拜耳为加拿大马铃薯种植者提供领先作物保护产品的承诺。


Emesto® Complete是一款组合产品,包括杀虫剂噻虫胺(Group 4)和杀菌剂Emesto Silver [丙硫菌唑(Group 3)+氟唑菌苯胺(Group 7)],可广谱防治多种主要病虫害。
新改良的噻虫胺制剂产品对蚜虫、马铃薯甲虫、马铃薯跳甲和马铃薯叶蝉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杀菌剂产品可高效防治最严重的马铃薯病害,如镰孢菌块茎腐病(包括抗性菌株),以及种传根瘤菌病(如丝核菌病、茎腐病和黑痣病)。

南农创制了一种新型、高效的双响应型双项负载纳米农药制剂



近日,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刘泽文教授团队在《化学工程杂志》发表论文,将双信号响应、农药双项负载和纳米技术结合,创制了一种新型、高效的双响应型双项负载纳米农药制剂用于害虫防治,为提高农药利用率和延缓害虫抗药性开辟新的途径。


“研究农业那么多年,虽然农药不停地迭代更新,喷洒器械也在创新,但是,农药利用率不高一直是大家的‘心病’。”刘泽文坦言,农药的高流失率、低利用率一直以来都是当前农业生产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农药如何杀死害虫?刘泽文告诉记者,一般来说,农民会将农药喷洒在植物表面,尤其是叶子。害虫在吃叶子的同时也吞下了农药,从而达到杀死害虫的目的。“理想很圆满,现实很骨感。”刘泽文说,喷洒的农药,一遇到风吹雨打就“歇菜”。“尤其是降雨,直接把洒在植物上的农药冲刷掉,虽然不是全部,但大部分都被冲走了。”刘泽文说,一方面起不到杀虫的目的,另一方面,经过风吹雨刷的农药进入了水体和土壤中,对环境也是一种伤害。

河北省成功研制可防治玉米土传病虫害的复合微生物种衣剂


针对目前微生物源杀虫型种衣剂严重缺乏的现状,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等单位研究人员近期以3株具有杀虫防病功能的芽孢杆菌及其代谢产物为主要成分,成功研制了一种杀虫防病复合微生物种衣剂。


通过测定助剂的理化性质及其对3株芽孢杆菌生长的影响,确定助剂种类和用量,最终形成生物种衣剂的配方为:贝莱斯芽孢杆菌ZLP-101(≥2×109 cfu/mL)、解淀粉芽孢杆菌ZLP-01(≥2×108cfu/mL)和枯草芽孢杆菌ZLP-121(1×108cfu/mL)以1:1:1体积比混合,辅以成膜剂海藻酸钠3%、高效氯氟氰菊酯0.01%、着色剂酸性品红0.2%、增稠剂黄原胶0.1%、分散剂木质素磺酸钠2%。


以玉米为供试作物,室内盆栽试验结果显示,该生物种衣剂对地下害虫蛴螬的防效为70.71%,对玉米立枯病的防效达83.64%。该种衣剂的相关技术指标符合种子处理悬浮剂及微生物菌剂的国家标准,可用于玉米包衣,有效防治土传病害和地下虫害,建议进一步登记开发。

我国首次批准番茄潜叶蛾防治药剂登记


日前,科迪华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60克/升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产品在我国获批扩作登记,新增登记作物和防治对象为番茄棉铃虫、潜叶蛾,其中防治潜叶蛾,建议以50~70毫升/亩剂量,兑水30~60千克,在卵孵盛期至低龄幼虫期施药1次;防治棉铃虫,建议以50~70毫升/亩剂量,兑水30~60千克,在卵孵盛期至驻果危害前施药1~2次, 间隔7天左右;在番茄上使用的推荐安全间隔期为3天,每季最多使用2次。这是我国首次批准防治番茄潜叶蛾的农药产品登记,也是乙基多杀菌素首次在我国番茄上登记,同时也是乙基多杀菌素首次在我国登记棉铃虫。


此前,乙基多杀菌素在我国的登记作物共12种,分别是玉米、水稻、甘蓝、大葱、黄瓜、茄子、豇豆、西瓜、葡萄树、芒果树、杨梅树、观赏月季;防治对象共11种(类),分别是草地贪夜蛾、甜菜夜蛾、斜纹夜蛾、小菜蛾、稻纵卷叶螟、二化螟、豆荚螟、蓟马、蚜虫、美洲斑潜蝇、果蝇。

NanoScoping开发出高效可降解生物农药


生物农药初创企业NanoScoping开发出一种具备生物降解纳米颗粒的农药制剂——Nano Agro系列,该制剂被称为“天然杀虫剂”,由植物油和植物成分制成,包括印楝、毫澳洲茶树、香茅和牛至等。这项创新技术已申请专利,并获得有机农业认证。


纳米封装技术是NanoScoping的独家优势,该技术可实现两个主要效果:首先,纳米封装技术可提高产品粘附扩散效应,该效应可以提高产品在植物表面的附着性和覆盖性;其次,该技术具备的乳化效应可提高植物油稳定性,防止成分分离或沉淀。

EPA拟登记含有新有效成分的RNAi农药


美国环保署(EPA)开启了全球首款喷洒用RNAi农药——ledprona登记提案的公众意见征集期。EPA拟登记含有新有效成分的RNAi杀虫剂ledprona,提议的登记有效期为3年。


Ledprona为一种喷洒用双链核糖核酸(dsRNA)农药产品,其主要用于防治美国土豆上的主要害虫——科罗拉多马铃薯甲虫(CPB),这种害虫主要分布在美国的土豆种植州,包括科罗拉多、爱达荷、缅因、密歇根、明尼苏达、北达科他、俄勒冈、华盛顿和威斯康星。CPB会大量食用土豆植株的叶片,并导致土豆减产。
CPB会对杀虫剂迅速产生抗性。Ledprona通过“沉默”CPB基因,从而使其无法生成对维持CPB生命至关重要的PSMB5蛋白质,但不会产生转基因生物。如果被美国EPA批准,该杀虫剂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允许商业使用的可喷洒dsRNA杀虫剂。

噻呋酰胺在我国扩作至姜


日前,河北博嘉农业有限公司的35%噻呋酰胺悬浮剂产品获批扩作登记,新增登记作物和防治对象为姜白绢病。


这是噻呋酰胺首次在我国姜上登记,也是我国首次批准防治姜白绢病的农药产品登记。该产品原有的登记作物和防治对象为水稻纹枯病。


噻呋酰胺属于噻唑酰胺类杀菌剂,具有强内吸传导性和长持效性,对丝核菌属、柄锈菌属、黑粉菌属、腥黑粉菌属、伏革菌属、核腔菌属等致病真菌均有活性,尤其对担子菌纲真菌引起的病害如纹枯病、立枯病等有很好的防效。此前,噻呋酰胺在我国的登记作物共13种(类),分别为小麦、玉米、水稻、花生、荞麦、马铃薯、豇豆、玄参、茭白、铁皮石斛、香蕉树、蔷薇科观赏花卉、草坪。

磷脂酸(PA)可作为一种新型植物内源免疫诱抗剂广泛应用于农作物病害的防控


MAPK介导的免疫反应是植物的广谱抗病途径,可抑制真菌、细菌以及病毒的侵染。作为分子模式触发的免疫反应(PTI)的经典下游途径,MAPK途径可被真菌和细菌的分子模式(PAMP)激活。由于病毒不具备典型的PAMP,长期以来人们对于病毒如何激发植物MAPK途径还不了解。


近日,Plant Communications 在线发表了河南农业大学孙航军副教授题为“Activation of MAPK-mediated immunity by phosphatidic acid in response to positive-strand RNA viruses”的研究论文。


文章揭示了磷脂酸(phosphatidic acid,PA)作为次级信号分子,响应多种+RNA病毒侵染,结合并激活WIPK/SIPK激酶,从而诱导下游防御相关基因表达。

144个农药产品获批登记,其中氯虫苯甲酰胺相关产品有25个


根据《农药管理条例》《农药登记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经技术审查、全国农药登记评审委员会评审,批准山东奥坤作物科学股份有限公司等104家企业的144个非新农药产品登记(5个产品部分同意),科迪华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37家企业的40个农药产品登记变更(1个产品部分同意)。对批准登记及登记变更产品颁发《农药登记证》,不再核发纸质标签。


具体标签内容可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机关子站—种植业管理司(农药管理司)—农药行政审批信息发布—农药登记查询,也可登录中国农药信息网查询。

三氟吡啶胺等9个新农药产品获准登记


根据《农药管理条例》、《农药登记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经技术审查、全国农药登记评审委员会评审,批准华东理工大学等5家申请人的5个有效成分、9个新农药产品登记,颁发《农药登记证》,有效期五年,经核准的产品标签一同发布。

苯唑草酮等120个农药产品将获登记


2023年10月27日,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公示了2023年第11批拟批准登记农药产品名单。


根据《行政许可法》《农药管理条例》有关规定,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将第十届全国农药登记评审委员会第3次执行委员会议审议通过的申请登记的120个农药产品、202个登记变更农药产品相关信息予以公示。公示时间:2023年10月26日至2023年11月1日。


拟批准登记的120个农药产品包括:36个除草剂,34个杀虫剂,4个卫生杀虫剂,3个杀虫杀菌剂,3个杀螨剂,2个杀线虫剂,23个杀菌剂,15个植物生长调节剂。

21个项目荣获农药创新贡献奖技术创新奖


根据《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创新贡献奖奖励办法》规定,经过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创新贡献奖评审委员会的评审,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决定授予“硝磺草酮本质安全环保合成工艺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等7个项目为技术创新奖一等奖;授予“水稻重大病虫害监测及防控新产品应用技术的研究”等10个项目为技术创新奖二等奖;授予“粉唑醇绿色合成关键技术开发及产业化”等4个项目为技术创新奖三等奖。中国农药工业协会于2023年10月24日在上海召开的“第二十三届全国农药交流会”上颁发了相关奖项。

图片

文章来源:农化专利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