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
×
取消
确定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前列的玉米,当前用药登记与防治对象需求不匹配问题十分突出
来源:农化专利网   发布时间:2022-06-30 08:43
简述
玉米(Zea mays L.)俗称苞米,禾本科禾亚科玉蜀黍属一年生高大草本单子叶植物,是我国粮食作物生产中的主要种类之一,为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从全球数据来看,2018年我国玉米种植面积位居全球第一,总产量仅次于美国,位居全球第二。

玉米(Zea mays L.)俗称苞米,禾本科禾亚科玉蜀黍属一年生高大草本单子叶植物,是我国粮食作物生产中的主要种类之一,为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从全球数据来看,2018年我国玉米种植面积位居全球第一,总产量仅次于美国,位居全球第二。


就我国玉米的整体生产而言,种植面积稳中略升,从2001年的2270万公顷上升至2019年的4128万公顷,总产量从2001年的10829万吨提高到2019年的26077万吨。由于我国玉米种植范围大,气候条件复杂,生育期间各种杂草、害虫、病原物等频繁活动,致使玉米受到不同程度的危害,对玉米产业构成威胁,影响了玉米产量和品质。为解决我国玉米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通过深入全面了解玉米病虫草害种类、分布特点及其使用农药产品登记情况,对于玉米病虫草害的监测和防控以及保证中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 我国玉米种植概况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原料,也是我国重要的饲料作物之一。玉米子粒富含脂肪、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与水稻、小麦、高粱、谷子、马铃薯等同为粮食作物。玉米原产于中美洲和南美洲,广泛分布于美国、中国、巴西、阿根廷、乌克兰、俄罗斯等国。我国是全球最重要的玉米生产国和消费国。目前,玉米在我国被普遍种植,主要分布在以北方十四省为主的春玉米区、黄淮平原的夏玉米区,以四川、云南、贵州为主的西南山地产区,及以广东、福建、江西、浙江为主的南方丘陵产区。通过对2018年数据整理统计,北方十四省、黄淮海两大产区玉米种植面积占全国的81%(见图1)。


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四川和云南等10省玉米总产量,占全国的73%(见图2)。我国玉米的主要种类和品种丰富,主要代表品种有中国农科院选育的“中单”系列品种,河北省农林科学院选育的“冀丰”,山东省农科院培育的“鲁单”、“齐单”,河南省农科院培育的“郑单”,云南省农科院选育的“云优”,辽宁省农科院培育的“辽单”。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培育的“垦单”、东北农业大学选育的“东农”系列品种和黑龙江省农科院培育的“龙单”、“江单”、“合玉”、“嫩单”、“克单”、“牡单”、“绥玉”、“边单”、“龙育”系列品种在国内外久负盛名。我国玉米产期因气候条件、品种特性、种植时期而异,一般春(早)玉米、夏(晚)玉米于7月至11月陆续成熟收获。


图片


  二、 玉米常见病虫草害


通过搜集相关资料和整理统计,我国玉米常见病虫草害有289种,其中病害32种、害虫169种、杂草88种。


1. 玉米田病害种类与分布


玉米田病害发生规律复杂多变,在低温冻害、干旱胁迫,以及温暖湿润的年份,严重影响玉米产业发展。目前,全世界玉米病害记载有80多种,在我国玉米田常见病害有32种,其中发生较重或发生较普遍的主要病害有10余种,如玉米大斑病、弯孢霉叶斑病、灰斑病、丝黑穗病、褐斑病、纹枯病、病毒病、茎腐病等;发生较轻或偶发的次要病害有近20种,有圆斑病、全蚀病、顶腐病、轮纹斑病、细菌性条斑病等。


2. 玉米田害虫种类与分布


玉米田害虫种类繁多,形态、大小、颜色、食性、变态方式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玉米害虫猖獗成灾与天气变化、种类分布、发生世代、天敌多少、食料优劣、玉米品种、种植密度和种植管理等密切相关。据相关文献资料记载,我国玉米田常见的害虫有169种,分布普遍,其中危害玉米较重的常发性害虫有近20种,如玉米螟、玉米蚜、草地贪夜蛾、粘虫、地老虎、棉铃虫、蛴螬(金龟子)等;偶发性害虫有140多种,如蝗虫、蓟马、叶蝉、金针虫等。在玉米害虫中,灰飞虱是传播玉米粗缩病的传毒媒介,玉米蚜、棉蚜、禾谷缢管蚜是传播玉米矮花叶病毒病的媒介。


3. 玉米田杂草种类与分布


玉米田杂草种类繁多,草相复杂,单、双子叶杂草混合发生普遍,种群量大,发生期长,生长速度快,与玉米争水、争肥、争光,造成植株衰弱,传播病虫害,最终导致玉米减产,是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的主要障碍之一。我国玉米田常见杂草有88种,如小藜、小蓟、稗草、马唐、狗尾草、龙葵、反枝苋、马齿苋、苘麻、大蓟等。在玉米田杂草中,大画眉草是玉米黑粉病的寄主,苍耳是玉米胞囊线虫、蚜虫、棉铃虫的寄主,铁苋菜是蚜虫、叶螨、棉铃虫的寄主,苣荬菜是蚜虫的越冬寄主,香附子和田旋花是蝽象的寄主,田旋花、醴肠是地老虎的寄主。


  三、 我国玉米使用农药登记情况


我国对农药实行严格的登记管理制度。通过对中国农药信息网检索统计,截至2022年3月20日,我国在玉米上登记的有效期内的已允许使用农药产品共计2753个(见图3),约比水稻上登记的农药产品少近70%,但远多于大豆、花生、向日葵、芝麻、马铃薯、甘薯、高粱、谷子、小豆、绿豆、大麦、甜菜、烟草、亚麻、苎麻等其他大田作物上登记的农药产品。经统计,2753个登记产品包括1528个单制剂和1225个混配制剂,其中除草剂1981个(含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杀虫剂产品400个(不含杀虫剂/杀菌剂、杀菌剂/杀虫剂、昆虫性信息素),杀菌剂产品313个(含植物诱抗剂),植物生长调节剂59(含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分别占玉米登记农药总数的72%、15%、11%、2%。



1. 玉米使用杀菌剂登记情况


据统计,在玉米上登记的杀菌剂有单制剂125个、混配制剂188个,其中,以玉米丝黑穗病(见表1)登记的农药产品数量最多,有125个登记产品,茎基腐病(见表2)次之,有117个(包括茎腐病8个、苗期茎基腐病5个),其后玉米大斑病(见表3)、散黑穗病、根腐病、纹枯病(见表4)、小斑病,分别各有53个、31个、29个、24个、13个,接着玉米苗期病害、全蚀病、黑粉病各有5个,其余为粗缩病3个、灰斑病和植物健康作用各有2个。其中,戊唑·嘧菌酯、代森铵和部分丙环·嘧菌酯的生产企业在玉米大斑病、小斑病上进行了登记,甲·戊·嘧菌酯、精甲·戊·嘧菌、甲霜·种菌唑、精甲·咯·灭菌、精甲·苯醚甲和甲霜·戊唑醇的生产企业在茎基腐病、丝黑穗病上进行了登记,氟唑环菌胺的生产企业在玉米黑粉病、丝黑穗病上进行了登记,井冈霉素的生产企业在玉米大斑病、纹枯病、小斑病上进行了登记,有的肟菌·戊唑醇的生产企业在大斑病、小斑病、灰斑病上进行了登记,个别吡唑醚菌酯的生产企业在大斑病、植物健康作用上进行了登记。此外,腈·克·福美双生产企业在茎基腐病、丝黑穗病、地下害虫上进行了登记,有的丁硫·福美双的生产企业在玉米茎基腐病、黑穗病、地下害虫进行了登记,等等。


玉米上登记的杀菌剂产品中,实际登记的有效成分只有43种,其中单剂21种、复配剂22种。而复配剂中种菌唑、多菌灵、甲霜灵、甲基硫菌灵、福美双、萎锈灵、丁香菌酯、氟嘧菌酯、氟唑菌酰胺、稻瘟灵、氯氟醚菌唑、醚菌酯、丙环唑、三唑醇、烯肟菌胺、烯唑醇、腈菌唑、咪鲜胺、噻呋酰胺、氟环唑、肟菌酯、拌种灵等22种有效成分未以单剂形式在玉米上登记。登记的杀菌剂单剂集中在8种有效成分(见表5),占玉米杀菌剂单剂登记总量的88.8%。

图片

图片

图片


其中,戊唑醇、吡唑醚菌酯、咯菌腈和三唑酮4种杀菌剂登记产品数量占玉米上登记杀菌剂单剂的72.8%。


登记的混剂中,福·克产品数量最多,有30个,占所有混剂登记数量的15.95%(见表6);精甲·咯·嘧菌的登记数量次之,有14个;精甲·咯菌腈(咯菌·精甲霜)、噻虫·咯·霜灵和唑醚·氟环唑的登记数量都超过了8个,戊唑·福美双、唑醚·戊唑醇、丙环·嘧菌酯、戊唑·吡虫啉、克·戊·三唑酮、丁·戊·福美双、克·醇·福美双、戊唑·噻虫嗪和萎锈·福美双的登记数量均超过了2个。30%的混剂组合为精甲霜灵、咯菌腈、嘧菌酯、吡唑醚菌酯和氟环唑5种有效成分之间的复配,其中混剂中含精甲霜灵产品有45个,其次为含咯菌腈产品有44个。



2. 玉米使用杀虫剂登记情况


据统计,在玉米上登记的杀虫剂有单剂356个、混剂129个(包括杀虫剂/杀菌剂、杀菌剂/杀虫剂、昆虫性信息素、杀菌剂),其中以玉米螟(见表7)登记的农药产品数量最多,有188个,蚜虫(见表8)、蛴螬次之,分别有127个、98个,其余为地下害虫56个、灰飞虱(见表9)55个、金针虫36个、地老虎29个、蓟马38个、黏虫(见表10)26个、草地贪夜蛾(见表11)21个、蝼蛄19个、甜菜夜蛾11个、二点委夜蛾8个、苗期害虫2个、蜗牛1个。杀虫剂产品中,溴氰虫酰胺生产企业在甜菜夜蛾、二点委夜蛾、草地贪夜蛾、小地老虎上进行了登记,有的乙酰甲胺磷的生产企业在玉米螟、黏虫上进行了登记,个别球孢白僵菌生产企业在玉米田草地贪夜蛾、玉米螟、粘虫上进行了登记,个别的氯虫苯甲酰胺生产企业在玉米小地老虎、玉米螟、草地贪夜蛾、二点委夜蛾、粘虫上进行了登记,溴酰·噻虫嗪的生产企业在玉米田甜菜夜蛾、小地老虎、蛴螬、二点委夜蛾、草地贪夜蛾、蓟马、粘虫上进行了登记。


此外,氯氰·福美双生产企业在玉米田茎枯病、金针虫、地老虎、蛴螬上进行了登记,有的丁硫·戊唑醇生产企业在玉米丝黑穗病、蛴螬、金针虫、蝼蛄、地老虎上进行了登记,有的福·克生产企业在玉米茎基腐病、苗期害虫、蛴螬、金针虫上进行了登记,有的福·克生产企业在玉米茎基腐病、蚜虫、地下害虫上进行了登记,个别福·克和克·酮·福美双、甲柳·福美双生产企业在玉米茎基腐病、蛴螬、金针虫、蝼蛄、(小)地老虎上进行了登记,有的丁·戊·福美双、萎·克·福美双、吡·福·烯唑醇生产企业在玉米丝黑穗病、金针虫、地老虎、蛴螬、蝼蛄上进行了登记,福·唑·毒死蜱生产企业在玉米丝黑穗病、金针虫、蝼蛄、蛴螬上进行了登记,戊·氯·吡虫啉生产企业在玉米丝黑穗病、金针虫上进行了登记,烯肟·苯·噻虫的生产企业在玉米丝黑穗病、蚜虫上进行了登记,苯醚·咯·噻虫的生产企业在玉米丝黑穗病、金针虫上进行了登记,噻虫嗪·噻呋酰胺生产企业在玉米纹枯病、灰飞虱上进行了登记,等等。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登记的杀虫剂产品中,实际登记的有效成分只有51种,其中单剂39种、复配剂12种,而复配剂中只有氟氯氰菊酯、杀虫单、联苯菊酯、甲拌磷、四聚乙醛、甲萘威、苦参碱、氰戊菊酯、除虫脲等几种有效成分未以单剂形式在玉米上登记。登记的杀虫剂单剂集中在9种有效成分(见表12),占玉米上杀虫剂单剂登记总量的83%。

图片



单剂登记数量最多的为苏云金杆菌,有75个登记产品;其次为辛硫磷有66个,噻虫嗪59个;再次为氟虫腈有27个,吡虫啉22个,杀虫双17个,乙酰甲胺磷14个;接着毒死蜱9个,球孢白僵菌7个;其他为:氯虫苯甲酰胺、噻虫胺各有5个,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克百威、丁硫克百威、高效氯氟氰菊酯各有4个,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甲基异柳磷各有3个,氟苯虫酰胺、呋虫胺、马拉硫磷、溴氰菊酯、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各有2个,顺式氯氰菊酯、哒嗪硫磷、溴氰虫酰胺、阿维菌素、S-氰戊菊酯、亚胺硫磷、硫双威、氯氰菊酯、敌敌畏、唑螨酯、金龟子绿僵菌、印楝素、乙基多杀菌素、吡蚜酮、松毛虫赤眼蜂、虱螨脲、四氯虫酰胺、苏云金杆菌G033A各有1个。其中苏云金杆菌、辛硫磷、噻虫嗪3种杀虫剂登记产品数量占玉米上登记杀虫剂单剂的56%。


登记的混剂中,福·克登记产品数量最多,有39个,占所有混剂登记数量的30.23%;噻虫·咯·霜灵登记数量次之,有7个。近80%的混剂组合为含克百威、噻虫嗪、吡虫啉、氯虫苯甲酰胺等4种有效成分的复配剂。



3. 玉米使用除草剂登记情况


据统计,在玉米上登记的除草剂有单制剂1018个、混配制剂963个(其中二元复配制剂有52种584个、三元复配制剂66种379个)。其中,以一年生杂草登记的农药产品数量最多,有1628个,一年生阔叶杂草次之,有128个;其后为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及部分阔叶杂草57个,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及部分小粒种子阔叶杂草53个,部分阔叶杂草29个,一年生禾本科杂草26个,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及小粒阔叶杂草和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及阔叶杂草各17个,禾本科杂草11个,阔叶杂草10个;随后一年生单、双子叶杂草7个,其余为一年生阔叶杂草及莎草科杂草6个,一年生及部分多年生杂草5个,阔叶杂草及莎草科杂草4个,一年生和多年生杂草3个,一年生单子叶杂草各3个、一年生双子叶杂草2个,多年生杂草1个,多种一年生阔叶杂草1个。除草剂产品中,有的乙草胺生产企业在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及部分小粒种子阔叶杂草、部分阔叶杂草、一年生禾本科杂草上进行了登记,有的烟嘧磺隆生产企业在一年生双子叶杂草、一年生单子叶杂草上进行了登记,等等。


玉米上登记的除草剂产品中,实际登记的有效成分有48种,其中单剂17类41种(见表13)、复配剂7种,而复配剂中只有丁草胺、扑草净、嗪草酮、氰草津、甲草胺、双氟磺草胺和克草胺等7种有效成分未以单剂形式在玉米上登记。登记的除草剂单剂集中在9种有效成分(见图4),占玉米杀菌剂单剂登记总量的82%。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单剂登记数量最多的为烟嘧磺隆,有241个登记产品,其他为:莠去津173个,乙草胺159个,硝磺草酮140个,异丙甲草胺、草甘膦及其盐类、二甲戊灵各有30个,氯氟吡氧乙酸20个,异噁唑草酮16个,麦草畏、2甲4氯钠各14个,噻吩磺隆、精异丙甲草胺各有13个,2,4-滴异辛酯、砜嘧磺隆、二氯吡啶酸各有12个,苯唑草酮11个,异丙草胺10个,氨唑草酮7个,氯氟吡氧乙酸异辛酯、氯吡嘧磺隆、唑嘧磺草胺各有6个,辛酰溴苯腈、特丁津各5个,西玛津、绿麦隆各4个,2,4-滴丁酯、甲酰氨基嘧磺隆各有3个,磺草酮、2甲4氯异辛酯、2甲4氯二甲胺盐、2,4-滴二甲胺盐、氟噻草胺各有2个,苯唑氟草酮、莠灭净、嗪草酸甲酯、灭草松、溴苯腈、辛酰碘苯腈、甲基碘磺隆钠盐、环磺酮各有1个。其中烟嘧磺隆、莠去津、乙草胺、硝磺草酮、异丙甲草胺、草甘膦及其盐类、二甲戊灵7种除草剂登记产品数量占玉米上登记除草剂单剂的79%。


登记的二元复配剂中,烟嘧·莠去津登记产品数量最多,有161个,占所有二元复配剂登记数量的28%。硝磺·莠去津、异丙草·莠登记产品次之,分别有129个、63个。近78%的二元复配剂组合为莠去津、烟嘧磺隆、硝磺草酮、异丙草胺、乙草胺、丁草胺、扑草净和嗪草酮等8种有效成分之间的复配。其中二元复配剂中含莠去津的有473个,其次为含烟嘧磺隆207个、硝磺草酮144个。玉米使用二元复配除草剂主要登记品种和数量情况见表14。



登记的三元复配剂中,硝·烟·莠去津登记产品数量最多,有92个,占所有三元复配剂登记数量的24%。烟嘧·莠·氯吡、乙·莠·滴辛酯登记产品次之,分别有32个、28个。近63%的复配剂组合为硝磺草酮、烟嘧磺隆、莠去津、氯氟吡氧乙酸、乙草胺、2,4-滴异辛酯和异丙草胺等7种有效成分之间的复配。其中复配剂中含莠去津有325个,其次为含烟嘧磺隆235个、硝磺草酮167个。玉米使用三元复配除草剂主要登记品种和数量情况见表15。

图片

图片



4. 玉米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登记情况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玉米上的应用较为广泛,科学合理地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不仅仅体现在能够提高玉米子粒饱满度、促进玉米早熟、改善玉米品质及提高产量等方面,在玉米种植管理的其他方面也离不开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如播种前种子包衣,可促进玉米种子发芽和生长;播种前浸种,浸后播种,可打破种子休眠,促进根系分化,加速根系发育,能有效促进玉米苗生根,提高成活率,增强玉米的抗逆性,增加玉米产量;苗期施药,可促进根系发达,增强光合作用,提高植株叶绿素含量;拔节初期(8~12叶期)施药,能促进叶绿素形成,增强光合作用,提高玉米抗旱能力,改善玉米品质,增加穗长和千粒重;小喇叭口期施药,能有效调节玉米生长,促进根系发达,抑制节间伸长,促使茎秆增粗,降低穗位,增强抗倒伏能力;大喇叭口期施药,可增强光合作用,提高作物叶绿素含量,促进玉米新陈代谢与对肥料的有效吸收,辅助玉米良好生长,提高产量;雌穗的小花分化末期喷药,可抑制玉米旺长,促进根系发达、气根增多,缩短节间长度,增加茎杆强度,防止玉米倒伏,提高产量,等等。鉴于玉米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广阔的应用前景,特别是生长期喷药的广泛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玉米上使用需求量巨大,是玉米用农药登记的热点。


登记的玉米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中,有单剂29个、混剂30个,其中,以调节生长登记的农药产品数量最多,有47个;增产次之,有6个;随后调节生长、增产和防止倒伏各2个,其余为促进生长、提高产品各1个。植物生长调节剂中,个别的胺鲜·乙烯利生产企业在玉米增产、调节生长上进行了登记,萎锈·福美双生产企业在玉米调节生长、玉米丝黑穗病、玉米苗期茎基腐病上进行了登记。


玉米上登记的59个植物生长调节剂产品中,实际登记的有效成分有22种,其中单剂4类15种(见表16)、混剂4类7种,而混剂中只有赤霉酸、14-羟基芸苔素甾醇、苄氨基嘌呤、烯腺嘌呤、羟烯腺嘌呤、吲哚乙酸和22、23、24-表芸苔素内酯等几种有效成分未以单剂形式在玉米上登记。



单剂登记数量最多的为矮壮素,有7个登记产品,其次为胺鲜酯、噻苯隆、24-表芸苔素内酯各3个,再次为芸苔素内酯、乙烯利各2个,其他为糠氨基嘌呤、苯肽胺酸、抗倒酯、羟烯腺嘌呤、28-表高芸苔素内酯、甲哌鎓、几丁聚糖、吲哚丁酸、萘乙酸各1个。其中,矮壮素、噻苯隆、胺鲜酯和24-表芸苔素内酯等4种登记产品数量占玉米上登记植物生长调节剂单剂的55.17%(见表17)。

图片



登记的混剂中,胺鲜·乙烯利产品数量最多,有14个,共占所有混剂登记数量的47%。70%的混剂组合为胺鲜酯、乙烯利、苄氨基嘌呤、芸苔素内酯、羟烯腺嘌呤和烯腺嘌呤6种有效成分之间的复配,其中混剂中含乙烯利产品有20个。



5. 农药剂型


2753个登记产品中,涉及登记农药剂型共有34种(见表18),登记数量依次为可分散油悬浮剂(OD)775个、悬浮剂(SC)398个、乳油(EC)394个、悬浮种衣剂(FSC)250个、悬乳剂(SE)230个、可湿性粉剂(WP)195个、水分散粒剂(WG)114个、水剂(AS)106个、种子处理悬浮剂(FS)76个、颗粒剂(GR)64个,分别占玉米总登记数的28.15%、14.45%、14.31%、9.08%、8.35%、7.08%、4.14%、3.85%、2.76%、2.32%,其他剂型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WS)、可溶液剂(SL)、水乳剂(EW)、可溶粉剂(SP)、微乳剂(ME)、可溶粒剂(SG)、湿拌种剂、微囊悬浮-悬浮剂(ZC)、微囊悬浮剂(CS)、油悬浮剂(OF)、种子处理微囊悬浮剂(CF)、种子处理微囊悬浮-悬浮剂、种衣剂、种子处理乳剂(ES)、粉剂(DP)、种子处理干粉剂(DS)、干粉种衣剂、水乳种衣剂、泡腾粒剂(EA)、缓释剂(BR)、超低容量液剂(UL)、原药(TC)、挥散芯(DR)和杀虫卵袋等合计151个,占比5.48%。

图片



6. 农药毒性


玉米使用农药登记产品的毒性见表19,低毒农药品种2449个,占登记农药总数的88.95%;微毒农药品种166个,占比6.02%;高毒农药品种73个,占比2.65%;中等毒农药品种64个,占比2.32%。在高毒农药品种中,显示为中等毒(原药高毒)品种有25个,低毒(原药高毒)品种有3个。


近年来,百草枯、灭多威等农药品种已退出玉米使用农药登记,符合绿色发展方向的生物农药登记产品悄悄起步,新增了球孢白僵菌、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苏云金杆菌G033A、草地贪夜蛾性诱剂等高效低毒和微毒的生物农药,且登记了无毒的松毛虫赤眼蜂昆虫天敌产品,说明我国玉米上登记农药产品的毒性趋势向着毒性更低,更安全的方向发展。

图片



7. 新农药登记情况


截至2022年3月20日,我国在玉米上2015-2021年登记新农药产品共计78种176个见表20,占玉米上登记农药总数的6.39%,其中新登记除草剂产品31种79个,占登记新农药总数的44.88%;杀菌剂产品17种48个,占比27.27%;杀虫剂产品22种39个,占比22.15%;植物生长调节剂产品8种10个,仅占5.68%。

图片



从表20可以看出,新农药品种当中生物农药共有12种(见表21),占首登新农药总数的15.38%,说明我国玉米使用生物农药有了较大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在登记过程中对农药使用安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效、低毒农药正逐步替代高毒、高残留及有风险农药,活性高且安全的生物农药日益受到登记企业的青睐。表20还可以看出,我国农药研究与开发实力逐步增强,正逐渐成为具有自主创新农药能力的国家之一,最近几年玉米上国内企业登记新农药68种,占比达87.17%。2015-2021年玉米上国内、国外企业首登新化学农药品种分别见表22、表23。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8. 生产企业分布情况


我国玉米使用农药生产企业共718家,分布在我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701家。从国内生产企业家数来看,山东省是登记生产玉米用药企业最多的省份,达160家,遥遥领先于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占比约为22.82%;江苏96家,位列第二,占比约为13.69%;河南89家,排名第三;河北70家,排名第四;安徽49家,排名第五;辽宁(25家)、浙江(24家)、江西(21家)、黑龙江(18家)、吉林(17家)、四川(17家)、陕西(16家)的企业家数均超过15家。除了中国企业外,还有6家美国企业(美国世科姆公司、美国杜邦公司、美国富美实公司、美国默赛技术公司、科迪华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爱利思达生物化学品有限公司)、3家日本企业(日本住友化学株式会社、日本农药株式会社、日本石原产业株式会社)、2家德国企业(巴斯夫欧洲公司、拜耳股份公司)、2家以色列企业(安道麦马克西姆有限公司、安道麦阿甘有限公司)、1家瑞士企业(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1家印度企业(印度联合磷化物有限公司)、1家澳大利亚企业(澳大利亚纽发姆有限公司)和1家意大利企业(意大利世科姆股份公司)也在中国进行了玉米使用农药产品的登记。


  四、 玉米用药前景展望


1. 机遇与挑战


从玉米种植来看,盛产玉米的美国、阿根廷、巴西、法国、墨西哥、德国、匈牙利、罗马尼亚、俄罗斯、南非、意大利、越南、加拿大、乌克兰、印度、泰国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都可成为我国农药出口目标国。当前,中国农药企业应抓住因疫情(停工)、双碳(限产)、贸易(制裁)等因素产生的机遇,在稳定目前农药出口市场的同时,应加快仅限、专供出口农药登记和批准进口农药登记工作,争取在全球玉米用药市场中占领更大的市场,进一步推动中国农药布局全球玉米用农药市场的新局面。


从全球玉米用农药来看,2020年全球玉米使用农药销售额为69.7亿美元,约占全球作物农药市场的11%。其中,玉米使用的除草剂、杀虫剂和杀菌剂销售额分别为49.0亿美元、14.2亿多美元和6.5亿美元,说明全球玉米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对玉米使用农药长期看好或有需求,亟待中国农药企业开拓进取。


2. 需求与前景


从农药需求来看,未来玉米使用绿色农药需求量较大。在人民群众高度关注生命安全的当下,预期绿色有机玉米生产面积会再创新高,考虑高效低毒新农药、农用抗生素、信息素产品使用增长进程加快,以及玉米单位面积用药增长等因素,玉米上用药量将会平稳增长。鉴于玉米田有害生物频发、多发、局部区域重发的现状,分析研判未来玉米用药仍将供不应求,且长期看好。


从农药供给来看,未来玉米使用农药登记将不断创出新高。随着新增农药登记试验单位的批复、植保领域精英的加盟、院(校)企研发成果的转化,新农药(品种)登记将会显著上升。另外,随着符合“绿色通道”农药登记产品审查进程的提速,也将会拉动玉米上登记农药总量强劲增长。


  五、 玉米上登记农药存在问题及发展建议


1. 近期登记积极性不高


经统计,2004-2021年,玉米使用农药产品登记数量由150个增长至2751个,增加17.34倍,年复合增长率33.99%;2019年后企业考虑到当前登记总量多,且登记成本回收周期长,登记后产品用量相对较少等因素,企业在玉米上进行登记积极性不高;尤其是今年以来玉米使用农药登记意愿不强烈,目前仅取得玉米使用农药登记产品数量为2个(见图5)。
近三年持续低迷的登记状态带来了我国玉米使用农药登记总体数量有限、有风险农药多、传统剂型占比大、用途种类不均衡、新农药品种少、产品选择性差等一系列问题,已成为制约着我国玉米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为降低玉米用药登记成本,提高企业的有效登记数量,建议进一步完善玉米的农药登记政策(包括奖励、减免、补贴、扶持、引导、淘汰、替代等)支持力度,走“绿色通道”降低企业登记成本,尤其是在不影响防治效果和产品质量的前提下,适当收紧限量指标(如含两种或三种有效成分的衍生新品种,在规定的时间段内,只允许登记5个),以促进混配制剂品种的登记,助力玉米使用农药登记数量持续提升,保障玉米产业健康发展。



2. 存在防治对象缺药问题


目前,玉米用药登记与防治对象需求不匹配问题十分突出,登记以除草剂为主,占玉米用农药登记总数的72%,防治对象以一年生杂草、一年生阔叶杂草、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及部分阔叶杂草等常见草相为主,防治多年生杂草除草剂相对较少;玉米杀虫剂相对不足,仅玉米螟、蚜虫、灰飞虱、蓟马、黏虫、草地贪夜蛾、甜菜夜蛾、二点委夜蛾及地下害虫有药可用,而蝗虫类、叶蝉类、跳甲类、叶甲类、毒蛾类和叶螨类等其他害虫均无登记的防治用药;玉米杀菌剂相对缺乏,仅茎基腐病、大斑病、小斑病、灰斑病、丝黑穗病、散黑穗病、黑粉病、根腐病、纹枯病、全蚀病、粗缩病等病害有药可用,而玉米褐斑病、锈病、霜霉病、赤霉病、苗枯病、顶腐病和玉米细菌性条斑病等其他病害均无防治用药;玉米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登记数量总体仍较少,主要为矮壮素、噻苯隆、24-表芸苔素内酯等几种有效成分,产品可选择性较差。为不断适应玉米病虫草害及其生长调控用药的需求,农药登记服务机构应为企业提供“玉米缺药清单”和清单内登记政策等方面的专项引导服务,多举措带动农药企业有重点梯次推进登记缺药空白,确保防治对象有药可用,进而促进玉米用药均衡发展。



3. 剂型种类、名称有待完善


目前,玉米用农药登记产品的新、老剂型并存,主要集中在可分散油悬浮剂(OD)、悬浮剂(SC)、乳油(EC)、悬乳剂(SE)、可湿性粉剂(WP)、水分散粒剂(WG)等剂型上,其中可引起粉尘对人体与生态环境污染、能威胁非靶标生物安全的可湿性粉剂和粉剂,以及使用时易污染环境、产生作物药害,且存在安全隐患的乳油和含量低、载体用量大的颗粒剂占比仍较大,达25%,故建议各级农药登记管理部门应出台《农药落后剂型淘汰计划》,列出落后剂型逐步淘汰时间表,并加速开发水基化、粒状化、控释化,且能够提高生物的活性、植物耐药性以及贮藏稳定性的悬浮剂、微囊悬浮剂、水分散粒剂、微乳剂等环境友好型新剂型,以改善、优化剂型内部结构。同时制定《不支持剂型名称变更时间表》,按照《农药剂型名称及代码》(GB/T 19378 2017)要求,对目前纷繁杂乱的农药剂型名称(包括派生剂型)进行优化整合、变更,使我国的农药剂型与FAO/WHO标准接轨,并逐步向国际市场迈进。



4. 新农药品种登记少


从登记有效成分来看,2753个玉米上登记农药共取得有效成分164种,其中登记杀菌剂产品的有效成分43种、杀虫剂产品有效成分51种、除草剂产品有效成分48种、植物生长调节剂产品有效成分22种。如除草剂中含莠去津产品973个,占除草剂登记总数的49.11%,表明我国玉米使用的除草剂品种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新有效成分登记品种较少。近7年用于玉米登记农药品种中,只有78个新品种,不能满足延缓抗性的需要,建议对已登记的农药品种进行扩作,或混配新品种研究,改变当前农药品种单一、同质化严重的窘境,或利用天然产物资源,增加研发投入,解决技术瓶颈,研制生物农药和信息素产品等,尽快将成熟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商品,丰富农药新品种,助力玉米用药转型升级,确保玉米产品质量安全,提高我国玉米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5. 有风险农药品种较多


目前,玉米上共登记涉及对人类健康、生态系统和环境及作物安全等有风险的有效成分44个,主要包括含克百威、丁硫克百威、乙酰甲胺磷、氟虫腈、甲基异柳磷等化学成分的农药。其中,毒死蜱和草甘膦对人类健康有风险,异丙甲草胺、溴苯腈、噻虫胺、噻虫嗪、草甘膦等对水生生物有风险,噻虫胺和噻虫嗪对蜜蜂有风险,二氯吡啶酸对生态环境有风险,马拉硫磷、草甘膦对土壤有风险,甲拌磷、辛硫磷、吡虫啉、丁草胺等对环境有高风险,2,4-滴丁酯易对邻近作物有飘移药害风险,莠去津对后茬作物有残留药害,等等。故建议在农业农村部的领导下,按照“分批淘汰,多域先行,逐步优化”的原则,紧紧围绕食用农产品“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行动部署,增加评估筛选环节,建立分期分批淘汰登记的有风险农药清单目录,合理安排玉米上淘汰农药倒计时间,同时助推代替风险农药品种登记、进入农药市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6. 玉米用药与其农残不匹配


为促进玉米进出口贸易,切实保护人民身体健康,《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2763-2021)中规定了206种残留物在玉米(旱粮类)中的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包括98种已在我国玉米上登记的农药、64种未登记农药和44种禁限用及风险农药。


206种残留物的最大残留限量囊括了玉米生产上的常用药,除氨基寡糖素、苏云金杆菌、枯草芽孢杆菌、低聚糖素、几丁聚糖、球孢白僵菌、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金龟子绿僵菌和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9种农药豁免制定食品中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外,仍有糠氨基嘌呤、苯肽胺酸、吲哚丁酸、芸苔素内酯、羟烯腺嘌呤、甲哌鎓、哒嗪硫磷、噁霉灵、环磺酮、莠灭净、四霉素和井冈霉素等农药的残留物的最大残留限量未给出,这为玉米安全生产留下了一定的隐患,故建议有关部门应加强对现行玉米产业行业标准的适应性研究,进一步完善我国玉米上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使我国的玉米生产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保证我国玉米产品高质量新发展。

本文为《农药市场信息》媒体或农信传媒平台独家稿件,违规转载将依法追究责任。


作者:郑庆伟1,21. 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农学院;2. 黑龙江省富锦市城东街道办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