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
×
取消
确定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贵州大学宋宝安院士团队发文:蚜虫克星来了!我国研发新型杀虫剂,对蜜蜂毒性大降42倍,绿色农业有救了
来源:植虫菌研究进展   发布时间:2025-09-09 15:28
简述
“Design and Synthesis of Indole-Containing Tetrahydrothiazolo[3,2‑a]pyrimidine Mesoionics against Hemipteran Pests”该研究发表于《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Design and Synthesis of Indole-Containing Tetrahydrothiazolo[3,2‑a]pyrimidine Mesoionics against Hemipteran Pests”该研究发表于《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针对半翅目害虫危害及现有杀虫剂局限,设计合成含吲哚的四氢噻唑并[3,2-a]嘧啶介离子类化合物,评估其杀虫活性、蜜蜂安全性及作用机制,为新型杀虫剂研发提供依据。


一、研究背景


半翅目蚜虫(如豌豆蚜)和飞虱(如白背飞虱)刺吸植物汁液并传播病毒,严重威胁农业生产。新烟碱类杀虫剂因抗性普遍及对蜜蜂高毒受限,而介离子杀虫剂与新烟碱类无交互抗性,且吲哚是杀虫剂优势药效团,故研究聚焦二者结合的化合物开发。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化合物设计合成:基于“骨架跃迁”策略,将吲哚引入四氢噻唑并[3,2-a]嘧啶骨架,经多步反应合成46个目标化合物G1-G46,优化R^1(烷基)和R^2(吲哚氮取代基),用核磁共振、高分辨质谱表征结构。


活性与安全性评价:温室喷雾法测化合物对豌豆蚜、白背飞虱毒力,HPLC拆分G1对映异构体;依EPA指南测蜜蜂接触毒性,用工具预测环境安全性;残留膜法和浸根法研究G1渗透方式。


机制探究:测G1处理后蚜虫酶活性,ELISA检测AChE表达;动力学分析G1对AChE抑制类型;蛋白质组学分析差异蛋白;分子对接研究化合物与AChBP结合机制。


三、核心结果


杀虫活性与结构关系:G1R^1=-CH3,R^2=-CH3对豌豆蚜活性最优LC50=5.11mg/L,接近TFM3.71mg/L;小位阻R^1如-CH3和R^2如-CH3活性佳;R-G1活性LC50=2.12mg/L是S-G127.29mg/L的13倍。


微信图片_2025-09-09_152901_885.png


蜜蜂安全性:G1对蜜蜂LD50=27.66μg/bee,远高于TFM0.66μg/bee和fenmezoditiaz 5.12μg/bee,且对鱼类、水蚤等毒性低。


微信图片_2025-09-09_152912_885.png


作用方式与机制:G1以内吸活性为主,兼具接触毒性;抑制蚜虫神经酶和解毒酶,是AChE非竞争性抑制剂;影响蚜虫蛋白表达,富集神经、细胞骨架相关通路;R-G1与AChBP结合稳定,解释活性差异。


微信图片_2025-09-09_152917_049.png


四、结论意义


G1及R-G1是高效低毒杀虫剂候选物,明确的结构-活性关系和作用机制为后续优化提供方向,有望替代新烟碱类药剂,助力绿色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