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
×
取消
确定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桑螟性信息素亟待登记
来源:农化专利网   发布时间:2025-02-06 10:41
简述
桑螟是我国桑园主要害虫之一,除新疆外的各省份均有发生。桑螟以幼虫取食桑叶危害,初孵化幼虫在叶背叶脉分叉处,取食下表皮及叶肉组织,3龄后幼虫吐丝折叶或叠叶,藏内取食,形成灰褐色透明薄膜,之后则破裂穿孔,俗称“开天窗”。

桑螟是我国桑园主要害虫之一,除新疆外的各省份均有发生。桑螟以幼虫取食桑叶危害,初孵化幼虫在叶背叶脉分叉处,取食下表皮及叶肉组织,3龄后幼虫吐丝折叶或叠叶,藏内取食,形成灰褐色透明薄膜,之后则破裂穿孔,俗称“开天窗”。一叶食光,再移至它叶,全株食完,则吐丝下垂,随风飘至它株,或沿枝干向下爬行,迁移至附近桑株,继续危害,给各蚕区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失,发生严重的桑园,桑叶几乎全被吃光,以致到养蚕时已无桑叶可用。


目前,我国对桑螟仍然是以化学防治为主(唯一有效登记的农药产品为60%敌百虫·马拉硫磷乳油,安全间隔期10天;另有一个40%灭多威乳油产品,登记有效期至2024年5月31日,质量保证期2年,最晚可使用至2026年5月31日,安全间隔期18天),但桑螟幼虫卷叶其中食害桑叶,农药难以直接喷到虫体,防治难度较大,防治效果不够理想。而且,随着现代养蚕模式的改进,特别是多批次连续滚动式养蚕模式的推广,使用化学农药防治桑螟造成家蚕中毒的风险不断加大。因此,养蚕期间桑园应慎用化学农药。


桑螟性信息素是由性成熟的桑螟雌成虫产生的一种能引诱或激起桑螟雄成虫个体进行交配行为的昆虫性信息素,其可以通过人工合成后,用于桑螟成虫的诱杀防控(在我国,人工合成的昆虫性信息素按照农药管理)。目前,国内已有宁波纽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科研单位/农药企业成功合成桑螟性信息素,并在江西、四川、湖南等多个省份开展了试验示范,取得良好的监测和诱捕效果。建议尽快履行农药登记手续,待获批后,正式投入生产和推广,以满足桑蚕生产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