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企业专利战略中的竞争对手专利分析
企业的专利战略,指在企业的主营业务领域及所处行业的核心上下游环节构建完善的专利布局,从而全面保护企业创新成果,为企业后续专利运营工作提供条件。
企业可通过保护型专利布局、储备型专利布局、地域性专利布局、产品性专利布局实现不同目的。
保护型专利布局,主要针对企业自身的技术优势或产品优势进行全面完善的专利布局,尽量降低竞争对手或新进行业者进行规避设计的可能性,并争取在部分技术领域或技术方向上通过专利优势而掌握行业内更多的话语权。
储备型专利布局,指为保证企业在未来的产品换代、技术升级、产业变革中继续保持和提升市场竞争力,而围绕技术发展趋势和行业技术演进态势提前进行的专利布局。
地域性专利布局,主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市场竞争环境,结合自身目前和未来的目标市场以及竞争对手的信息确定。
专利布局的地域,首先应考虑优质客户所在地、主要竞争对手所在地和重要产品需求市场等所在国家和地区;其次要考虑主要竞争对手现有市场和潜在市场,这是因为本行业内的主要企业的市场灵敏性可供借鉴,而且这些市场极有可能成为企业未来的产品投放区域,企业或将不可避免地与竞争对手直接发生同质化产品竞争,或面临来自竞争对手的专利诉讼,因此需要在产品投放市场之前完成专利布局来化解诉讼风险。
产品性专利布局,主要是综合考量产品的市场份额、技术成熟度、未来发展性等多因素而进行的布局。
在针对产品进行专利布局时,首先要侧重于重点产品,例如相对于竞争对手而言占有较大市场份额的产品,或者技术含量高、竞争优势强的产品,以及预期未来市场规模较大且能通过专利布局打击竞争对手的产品等。
其次要考虑产品的技术性,针对那些由企业率先开发而竞争对手尚未进行专利布局的产品,则可以围绕该产品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专利布局,对于市场竞争比较激烈的成熟产品,则要挖掘竞争对手的布局热点、空白点和布局漏洞等从而进行相应的布局。
再次要考虑产品的改进方向,在产品的主要技术方案已完成专利布局的情况下,可以进一步考虑对整个方案中各技术点的其他实现方式、改进方式及优化方案等进行全面覆盖,尽可能地将各种规避设计纳入保护范围之内,压缩竞争对手的产品发展空间。
研发工作中的专利布局,主要是根据项目研发中产生的独创性技术,或者针对竞争对手已布局专利所进行的规避设计等角度进行。
对于新立项的研发项目,其技术方案中如果存在独创性技术,则需要围绕该技术进行全面布局,阻止竞争对手进入该领域。
如果研发中遇到了竞争对手已布局的专利,而企业能进行规避设计,且该设计方案极有可能打破竞争对手的专利壁垒的,则需要针对该规避设计进行扩大性专利布局。
企业专利战略中的竞争对手专利分析,其分析方法与研发工作和市场工作中的分析方法类似,但更侧重于在专利布局中的应用。
通过对竞争对手的相关信息的灵活应用,企业在专利战略中既能有效地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牵制竞争对手。
四、案例分析
作者曾代理过国内某企业针对国外竞争对手的工业机器人产品专利分析项目,属于研发工作中的竞争对手专利分析范围。
下文中针对竞争对手的专利分析即自该项目改编而来。
1. 产品专利梳理
笔者首先针对该竞争对手在全球范围内所申请的该产品相关专利进行了梳理(见表1)。

2. 专利内容解读
竞争对手针对工业机器人在全球范围内共申请有近20项专利同族,涉及总体结构、驱动系统、感受系统、交互系统和伺服控制等技术(见图1)。

其中,表1中第一项专利提出了该装置的总体结构,包括三个部分(机械部分、传感部分和控制部分)和六个子系统(驱动系统、机械结构系统、感受系统、机器人-环境交互系统、人机交互系统和控制系统)组成。
3. 专利技术分析
(1)技术发展路线
根据上文分析内容,笔者为该企业提供了技术研发和专利布局建议,如针对该竞争对手在人机交互系统和环境交互系统等其尚未布局的专利方向上进行干预等。
四、总结
对企业来说,进行竞争对手专利分析,可以掌握竞争对手的专利布局情况,并结合竞争对手的市场信息,全面把控竞争对手的技术和市场动态,从而为企业的经营发展决策提供技术和信息支持。
在企业的研发工作和市场工作中,对竞争对手的专利分析尤为重要,这是因为研发工作和市场工作既是企业的重要经营内容,也是和竞争对手的主要冲突维度。
新产品研发立项、产品升级、技术未来发展方向,都要考虑技术发展趋势和竞争对手的技术发展动态,才能在技术上掌握优势。
对竞争对手的监控,有助于提前发现企业市场工作中的潜在威胁,及时采取措施,并为企业研发工作提供方向。
借助研发工作和市场工作中的竞争对手专利分析方法和分析结果,可以进一步为企业的专利战略工作服务,特别是专利的地域布局、产品布局和研发工作中的专利布局,从而帮助企业形成完善的专利布局体系,为后续的市场竞争和专利运营提供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