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溃疡病是由黄单胞杆菌柑橘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itri subsp. citri, Xcc)引起的细菌性病害,是柑橘上危害最为严重的细菌性病害之一,已被列为世界性的检疫性病害。
病菌危害柑橘植株的叶、枝和果实,轻则减弱树势,降低果实品质,重则导致落叶、落果、枝条枯死。长期以来,柑橘溃疡病的防控主要是利用以铜制剂为主的化学药剂,但长期大规模地使用化学药剂加速了病菌耐药性的产生。III型分泌系统(T3SS)是广泛存在于革兰氏阴性病原细菌中的一种保守的毒力因子,但其并非细菌生长所必需。
因此,以T3SS为靶点的抑制剂在有效降低病原菌毒力的同时,不会对病原菌产生明显的生存压力,从而能够延缓耐药性的产生。本研究基于课题组前期的工作积累,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含5-苯基-2-呋喃环的1,3,4-噻二唑硫酯类衍生物,利用T3SS抑制剂筛选系统、测定生长曲线、非寄主烟草HR以及柑橘叶片接种等手段获得了8个防效优异且特异性靶向Xcc III型分泌系统的抑制剂。
中国农大在全新作用机制杀菌剂的筛选与发现研究中取得最新进展
中国农业大学理学院PMDD团队靶标导向新农药创制课题组(TBPD)段红霞教授等在全新作用机制杀菌剂的筛选与发现研究中取得最新进展,相关成果以题为“Discovery of novel isopropanolamine inhibitors against MoTPS1 as potential fungicides with unique mechanisms”的研究论文发表在药物化学领域TOP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上。该研究有望为稻瘟菌的有效防控提供解决方案。
目前,杀菌剂抗性问题制约着稻瘟菌的有效防控,基于全新靶标开发新作用机制的杀菌剂尤为重要。稻瘟菌海藻糖-6-磷酸合成酶(MoTPS1)在稻瘟菌侵染和致病过程中具有重要功能,且不存在于哺乳动物中,成为开发新型杀菌剂的潜在靶标。
新型纳米农药被成功创制用于防治立枯丝核菌病害,防效超80%
近日,在扬州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教授陈夕军的指导下,该院石童、蒋冬阳等5名学生组成的科研团队,成功创制了用于防治立枯丝核菌病害的新型纳米农药。该农药具有绿色、高效、无毒副作用等特点。
″立枯丝核菌是一种严重危害农作物的土传病原菌,具有侵染力强、侵染后发病周期短、蔓延快和毁灭性强等特点,并且寄主范围十分广泛。″陈夕军介绍,除了水稻,该病菌还会对小麦、玉米、棉花和多种蔬菜瓜果产生危害,造成大幅减产和严重经济损失,是较难防治的土传病害之一。
目前,针对此病菌引起的作物病害主要采用化学防治措施。但是,长期过量过频施用化学药剂防治易造成环境污染,农作物也易产生抗药性,还会造成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等问题。″因此,亟须研发出一种更加高效、可持续、对环境友好的立枯丝核菌病害防治方法。″石童说。
近期,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洪晓月教授团队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在线发表了题为“A new spider mite elicitor triggers plant defenses and promotes resistance to herbivores”的研究论文。该论文全面解析了唾液蛋白Te16在叶螨与植物互作中的功能,揭示了植物通过识别唾液激发子Te16来感应叶螨取食并迅速作出反应的分子机理。
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昆虫与植物形成了一种攻守相抗的“军备竞赛”关系。昆虫唾液作为昆虫与植物互作的核心,在这场“攻防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植物通过识别昆虫唾液中的激发子触发免疫反应来抵御昆虫攻击。因此,对昆虫激发子的鉴定及其作用机制的解析,能为农业害虫的有效防治和作物抗性品种的培育提供理论指导。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化学系王亚培教授研究团队在可降解农药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A Degradable Quaternary Ammonium–Based Pesticide Safe for Humans”为题发表在中国化学会创办的国际著名学术期刊CCS Chemistry上。
农药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农药可对粮食生产过程中病虫害进行防治,是影响农作物生产、决定粮食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但另一方面,农药的过度使用造成了严重污染。农药残留污染土壤、水体、大气,并通过食物富集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威胁。传统农药具有强生物毒性,在环境或生物体内不易降解转化。近期,研究团队基于农药领域需求,开发了一类基于硅醚基团的绿色可降解农药,有望解决传统农药的毒性大、不易降解的问题。
马忠华教授团队在小麦赤霉病生物防治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禾谷镰刀菌复合种(Fusarium graminearum complex)引起的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近年来,随着气候条件、轮作模式及栽培措施的改变,导致小麦赤霉病在我国流行成灾,不仅造成产量损失,而且病菌在感病籽粒中积累产生的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 DON)等真菌毒素还严重威胁人畜牧健康,严重威胁我国粮食安全生产。目前,由于缺乏高效抗病品种,在小麦抽穗扬花期施用化学药剂仍然是防控小麦赤霉病的主要措施。但是,长期单一地使用化学药剂导致田间抗药性问题日益凸显。同时,一些化学药剂的不当使用会刺激感病籽粒积累更多DON毒素。因此,研发新型、绿色、高效的防控措施是小麦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生物防治作为植物病害绿色防控的重要措施之一,解析生防菌对赤霉病绿色防控的机理具有重要重要意义。
Phytopathology Research今日在线发表了浙江大学生物技术研究所题为“The sucrose non-fermenting-1 kinase Snf1 is involved in fludioxonil resistance via interacting with the high osmolarity glycerol MAPK kinase Hog1 in Fusarium”的文章。该研究通过大量分离小麦根际土壤中的可培养细菌,结合室内和田间防效试验,鉴定到一株对小麦赤霉病有良好防治效果的伯克氏菌W1(Burkholderia pyrrocina W1, BpW1)。BpW1通过分泌活性物质吡咯菌素(pyrrolnitrin)来抑制赤霉病菌丝生长和致病力。
刘西莉教授课题组明确了番茄早疫病菌对新型杀菌剂氯氟醚菌唑的抗性机制
氯氟醚菌唑(mefentrifluconazole)是巴斯夫(BASF)公司上市的一种新型C14-脱甲基化酶抑制剂(14α-demethylationinhibitors, DMIs)。
该药剂具有广谱、高效、内吸等特点,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具有优异的抑制活性。刘西莉教授课题组在前期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在室内开展了番茄早疫病菌对mefentrifluconazole的抗性风险和抗性机制研究工作。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Pesticid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期刊。
作物隐性杀手!华中农大在线虫多倍体基因组研究中取得突破进展
线虫是动物界中最大的门之一,广泛分布于陆地海水、淡水等几乎所有生态系统中。已报道超过28000个种, 其中超过一半是动物或者植物寄生线虫。植物寄生线虫已记载的种类超过4100种,给全球农业生产带来每年800~157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与地面昆虫造成的经济损失总额相当。根结线虫被认为是全世界危害程度第一的植物寄生线虫,宿主谱多达几千种,能侵染几乎所有的开花植物,由它带来的经济损失占植物寄生线虫造成的损失总合的50%左右。
然而,由于根结线虫是孤雌生殖,异源多倍体、非整倍体、种内染色体数量不稳定,基因组复杂度高,研究难度大,导致其基础生物学研究长期较为滞后。孙明教授课题组常年致力于病虫害的微生物防控及新农药制剂开发,针对植物寄生线虫开展了系统性基础生物学研究。
浙江大学聚焦植物RNA疫苗,研发出一款新型生物农药
近日,第二十届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iGEM)决赛于法国巴黎圆满结束,浙江大学校级代表队ZJU-China从全球四百支队伍中脱颖而出,夺得2023年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本科生组全球前十(TOP10)及金牌,这也是自2010年浙江大学组队参赛以来第十一次斩获金牌!
″在iGEM比赛二十周年,想给世界一点浙大震撼!″ ZJU-China团队由生命科学学院陈铭教授和杨帆副教授带队,由来自8个不同学院的14名本科生队员组成。已经连续斩获十枚国际金牌的他们依然渴望做出轰动性的创新。此次聚焦植物RNA疫苗,研发可以自我扩增的RNA疫苗作为新型生物农药。
近日,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技学院作物纳米生物技术研究中心何顺教授团队在《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JCR分区Q1)上在线发表了题为 "Metal−Organic Framework-Based Insecticide and dsRNA Codelivery System for Insecticide Resistance Management" 的研究论文。
该工作通过将吡虫啉和dsNlCYP 6ER1封装在ZIF-8纳米颗粒中,设计了一种杀虫剂和dsRNA的共递送系统,以提高褐飞虱对吡虫啉的敏感性。
华南农大等在手性先导农药设计与创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手性是自然界的基本特征之一,手性农药的使用可以达到减少剂量、提高药效的作用,并且减少不良和无效对映体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手性吲哚和手性胺片段都是农药分子中常见的药效团,尽管如此,到目前为止,含两个连续手性中心的2-吲哚1-胺二氢萘骨架的构建仍然极具挑战性。
近年来,围绕“绿色农药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和优化”,绿色农药全国重点实验室、植物保护学院徐汉虹教授团队构建了有机合成新方法促进低毒高效农药发现的新农药研究技术体系。在前期研究降冰片烯介导的氟烷基化反应的基础上,徐汉虹教授团队李兆栋课题组利用多米诺去对称化策略,联合汕头大学倪少飞课题组、广州中医药大学黄慧才课题组开发了过渡金属Pd(II)催化的氮杂苯并降冰片烯和2-炔基苯胺的对映选择性去对称化反应。
近日,扬州大学朱峰副教授课题组应邀在Cell Press旗下的植物科学顶级期刊《Trends in Plant Science》(5-year IF=22.5)在线发表题为“Chiral nanopesticides: the invincible opponent of plant viruses”的论文。
在农业生产中,植物病毒病常常导致严重的作物产量和品质损失,严重威胁全球粮食安全。在全球范围内,造成新出现和再出现的植物病害流行的病原物中,几乎有50%是病毒,由植物病毒病害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超过300亿美元。尽管当前化学农药仍然是防治作物病害的主要途径,然而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带来了一系列环境与社会问题,也不适合防治植物病毒病。植物病毒病极其难以防治,是因为植物病毒具有几个独特的特征,如进化迅速、宿主范围广泛、动态基因组多样性、广泛的适应潜力和通过各种载体(包括人类活动)传播。因此,迫切需要开发对环境和人类健康安全的现代、绿色和可持续的植物病毒病流行管理策略。
类黄酮是茶树体内重要的次生代谢产物,不仅是茶叶重要风味品质及健康属性形成的物质基础,而且在茶树的防御中发挥关键作用。黄酮醇属于黄酮类化合物,是黄酮类化合物中数量最多,分布最广泛的一类,在茶树等植物的抗虫中发挥积极作用。黄酮醇在茶树中主要以糖苷形式储存,但截止目前其糖苷化机制及在茶树抗虫中的生理功能仍不清晰。
近期,安徽农业大学茶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宋传奎/荆婷婷课题组和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孙晓玲研究员合作在Plant, Cell & Environment上发表了题为“UGT89AC1‐mediated quercetin glucosylation is induced upon herbivore damage and enhances Camellia sinensis resistance to insect feeding”的研究论文,发现茶尺蠖幼虫取食可显著诱导茶树叶片中槲皮素-3-O-葡萄糖苷含量积累,并进一步解析了其参与茶尺蠖防御的新机制。
华中农大在植物寄生线虫多倍体基因组等研究上取得新突破
11月7日,农业微生物资源发掘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洪山实验室、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微生物农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微生物农药创新团队孙明教授课题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以研究长文的形式在线发表题了题为”Unzipped chromosome-level genomes reveal allopolyploid nematode origin pattern as unreduced gamete hybridization”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揭示了重大农业病害——孤雌生殖的异源多倍体根结线虫起源于动物中罕见的未减数配子和单倍体配子杂交的进化历史,并首次发现了根结线虫中的新型端粒元件,解析了异源多倍体根结线虫染色体广泛融合的重要机制,为植物寄生线虫病害的绿色防控提供了高质量的基因组资源和防控靶标。
中国农科院基因组所破译桃蛀螟基因组,为开发新型抗菌药物提供了支撑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农业昆虫基因组学创新团队在Nature旗下的数据集期刊Scientific Data上发表题为“Chromosome genome assembly and whole genome sequencing of 110 individuals of Conogethes punctiferalis (Guenée)”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发布了高质量的桃蛀螟染色体水平参考基因组,并通过比较基因组学方法阐述了该物种的进化历程。同时利用群体基因组学方法对我国东部桃蛀螟种群遗传背景进行了分析。
近日,基因组所农业昆虫基因组学创新团队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PNAS)》(IF=11.1)上发表题为“Downregulation of a transcription factor associated with resistance to Bt toxin Vip3Aa in the invasive fall armyworm”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综合运用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基因编辑等研究方法定位了首个Bt-Vip3A抗性基因。
该抗性基因为myb转录因子(命名为Sfmyb)。进一步研究发现,Sfmyb启动子区域缺失导致其表达量显著下调,介导草地贪夜蛾对新型杀虫蛋白Vip3Aa的抗性。该研究在全球范围内首次鉴定到了Bt-Vip3A抗性基因位点,并且解析了候选基因的作用机制。
四川农大在四川小麦赤霉病致病菌多样性研究中取得进展
四川是我国粮食主产省之一,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小麦作为四川重要的小春作物,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和耕作制度变化的影响,各地陆续爆发赤霉病,其中四川盆地东部的达州、巴中、南充以及绵阳市东部地区小麦赤霉病发生较重,极大限制了该地区小麦的安全生产。杀菌剂是防治赤霉病的主要措施,但杀菌剂的频繁和过量施用导致小麦赤霉病产生抗药性,进而增加小麦赤霉病暴发的风险。因此,深入了解四川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现状、致病菌种类和杀菌剂抗性情况,对科学有效的防治赤霉病具有重要意义。
既保留除草剂“百草枯”迅速、高效、广谱、成本低廉、对植物根系无毒性等优点,又避免其令人望而生畏的毒性,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肾内科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联合研发了一种新型无毒农药“双烯双胺”(Dienediamine)。
相关研究论文《双烯双胺:一种可替代百草枯的安全除草剂》(Dienediamine: A Safe Herbicide as Paraquat Surrogate)日前在线发表于植物科学领域顶尖期刊《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
由于杂草、虫害和病害,使得世界粮食系统中潜在的、大规模的绝对粮食损失发生在收获前。就农作物病害而言,真菌病原体的影响最大,约占农作物总损失的12%。
真菌病害是最常见的植物病原体类型,会影响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从而对粮食损失产生重要影响。产量损失意味着收获的粮食数量减少,同时也意味着种植者的收入降低。而对农作物质量的损害可能会使农作物中的某种成分含量急剧降低(例如水果中的糖分较少)、外观较差(例如形成瑕疵)、还可能造成储存耐久性降低或受到霉菌毒素污染,对人类和动物健康有害。这些质量损害将最终导致该农产品无法销售或无法食用。
近年来,由于轻简化栽培技术推广、收割机械跨区远距离作业、现有除草剂抗性增加等问题,导致冬小麦田杂草防除难度日趋加大。冬小麦田杂草危害在自然状态下可造成减产20%~30%,恶性杂草发生重的地块甚至绝收。
全国农技推广中心发布的“2022年全国有害生物抗性检测报告”提到,菵草对炔草酯的抗性种群占比100%,江苏等地的抗性指数达46.3倍。
二氯喹啉酸首次在我国柑橘树上登记,用途为柑橘树控梢
日前,河南瀚斯作物保护有限公司的25%二氯喹啉酸悬浮剂产品获批扩作登记,新增登记作物和用途为柑橘树控梢。这是二氯喹啉酸首次在我国柑橘树上登记,也是首次增加植物生长调节功能。该产品原有的登记作物和防治对象为水稻田(直播)稗草。
二氯喹啉酸属于激素型喹啉羧酸类除草剂,此前在我国登记主要用于防除水稻田、油菜田、高粱田稗草等一年生禾本科杂草,也可有效防治水芹、鸭舌草、田皂角等杂草。
近日,西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丁伟教授团队在期刊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中科院大类1区TOP,IF=6.1)在线发表研究论文《Development of sustainable insecticide candidates for protecting pollinators: Insight into the bioactivities, selective mechanism of action and QSAR of natural coumarin derivatives against aphids》。
评价了30种天然香豆素衍生物对棉蚜的生物活性,发现了天然香豆素6-ME具有高效的杀蚜活性但对蜜蜂没有毒性,揭示了6-ME选择性杀蚜作用的分子机制,建立了香豆素衍生物与其杀蚜活性的2D-QSAR模型。
广藿香酮是从传统中药广藿香中发现的一种重要活性成分。为进一步明确广藿香酮的农用抑菌活性,山西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等单位研究人员用一步法合成了广藿香酮,通过1H和13C NMR、HRMS和X射线单晶衍射确证了其结构,并测定了其对常见植物病原菌的活性。
离体活性结果表明,广藿香酮对油菜菌核菌、立枯丝核菌和固执腐霉的菌丝生长抑制效果较为显著,EC50值分别为5.32、5.53和7.83 μg/mL,均优于对照药剂香芹酚。室内药效结果表明,广藿香酮在200 μg/mL下对油菜菌核病的离体叶片保护作用药效为97.9%,与对照药剂啶酰菌胺15 μg/mL(99.0%)和香芹酚1000 μg/mL(99.7%)下的效果相当。
为了满足除草剂代谢物毒理试验的需求,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理学院会同长沙嘉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究人员,近期成功设计并优化了砜吡草唑的3个主要代谢物M1、M3和M4的合成路径。
通过全新的合成路径,以1-甲基-3-三氟甲基-4-氯甲基-5-二氟甲氧基-1-H-吡唑为起始原料,经过一系列反应步骤,成功合成了M1和M3。以2-甲基-2-丙烯酸和溴肟为原料,经过一系列反应后成功合成M4。通过核磁共振氢谱、液相质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代谢物的结构和纯度进行了确定。经过优化合成工艺,M1、M3和M4的产率分别达到了76.9%、82.5%和70.1%。合成的代谢物纯度可达97%以上。
近日,先正达在2023年阿根廷Weed Congress期间推出选择性除草剂ELUMIS,复配活性成分硝磺草酮和烟嘧磺隆,可防除阔叶杂草和禾本科杂草,且对快速繁殖的杂草具有更强的控制能力,用于苗后玉米作物。
先正达表示,ELUMIS的应用目标包括目前影响阿根廷87%农业面积的苋属(Amaranthus spp.)杂草,以及侵袭全国40%耕地面积的牛筋草(Eleusine indica)和假高粱(Sorghum halepense)。此外,先正达建议将ELUMIS与GESAPRIM(莠去津)联合使用,以最大限度地提高防除效果,同时减少抗性的产生。
提升植物抗癌效果 西南大学研发出国内首个抗雨水冲刷、响应酸雨的纳米免疫诱抗剂
日前,西南大学成功研发了国内首个抗雨水冲刷、响应酸雨的纳米免疫诱抗剂。该药剂由植物保护学院的孙现超教授团队和软物质材料化学与功能制造重庆市重点实验室的黄进教授团队合作研发。
植物病毒被称为″植物癌症″,而植物免疫诱导剂作为一种新型植物病毒防治策略,能够增强植物自身免疫能力,提高抗病能力,从而减少农作物病害发生率,提高产量。然而,目前大部分植物免疫诱抗剂存在药效期短、稳定性差以及不耐雨水冲刷等问题,这严重限制了它们在植物病毒防治中的应用。
科学家成功实现植物激素的异源从头合成合成茉莉素 有望量产化
茉莉素作为一类重要的植物激素,对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和抗性反应起重要作用,同时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抵御害虫,还能在化妆品中发挥重要作用,赋予香水和护肤品独特的香气。
然而,对于茉莉素的提取确是一项难题。在传统方法中,茉莉素主要来源于植物提取,但植物含量低、萃取过程繁琐;茉莉素的立体构型复杂,化学全合成也存在难度,生产上面临的挑战限制了茉莉素的广泛应用。
南京林大等成功制备一种对松材线虫具有高毒力的负载甲维盐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球
近期,南京林业大学林草学院南方现代林业协同创新中心等单位研究人员采用一锅溶胶-凝胶法,成功制备一种对松材线虫具有高毒力的负载甲维盐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球(EB@MSN)。
这种EB@MSN为规则的介孔结构纳米球,比表面积为99.567 m2/g,总孔容为0.3999 cm3/g,平均粒径约为55 nm, 最大载药率为44.16%。
温度/pH响应型凝胶纳米乳液:有效增强农药叶面分散性和耐雨水冲刷性
近日,南京林业大学王飞教授团队合成了一种新型生物相容性互穿聚合物网络凝胶(SPC),并包覆农药嘧菌酯(MJ),成功制备了温度/pH响应释放农药的凝胶状网络结构纳米乳液(MJ@SPC)。农药在现代农业中具有重要作用,但传统农药在叶片上的沉积效率较差,施用后保留率不足10%,90%以上都流失在环境中,污染土壤和水,最终威胁人类健康。
近年来,利用纳米材料作为农药载体提高农药利用率和控释性受到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纤维素纳米晶体(CNC)是一种无毒可降解、机械性能和生物相容性优异纳米载体,具有独特的棒状结构和更大的比表面积,不仅增强了农药负载效率,而且还能够响应性地释放农药分子,因此在农药递送领域显示出巨大的潜力。
近日第十三届中国国际专利技术与产品交易会开幕式暨第二十四届中国专利奖颁奖大会举办,华中师范大学与山东先达农化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创制的新型高效除草剂喹草酮的化合物专利“三酮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获第24届中国专利金奖,杨光富教授代表团队接受颁奖,这是华中师范大学近年来加强“双一流”建设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以来所取得的标志性成果之一!
扬农化工:氟螨双醚ISO通用名获批,商业化进程加快
2023年11月,江苏扬农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创制品种氟螨双醚(bisulflufen)通用名称获得国际标准化组织农药通用名技术委员会(ISO/TC81)临时批准,6个月公示期满后将正式批准。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我国农药产值3500亿元,农药产量约186万吨。目前,我国农药生产企业1775家;农药行业从业人员约100万人;农药经营从业人员约63万人;农药经营门店32.5万家;定点经营门店1.3万家。
在2020—2022疫情流行的3年里,我国农药出口量价飙升,出口量(折百)分别为112.76万、152.72万、159.61万吨,出口额分别为682.31亿、1102.86亿、1515.87亿元(人民币)。由于海外市场库存水平较高,今年我国农药出口受到很大影响,明年可能还会持续受到影响。今年我国农药出口量基本持平,但价格下滑,其原因值得深思。
11月22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发布2023年增选当选院士名单,2023年中国科学院选举产生了59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选举产生了74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学部10人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根据《农药管理条例》《农药登记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经技术审查、全国农药登记评审委员会评审,批准利尔化学股份有限公司等96家企业的117个非新农药产品登记(1个产品部分同意),河南瀚斯作物保护有限公司等108家企业的201个农药产品登记变更。对批准登记及登记变更产品颁发《农药登记证》、不再核发纸质标签。具体标签内容可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机关子站—种植业管理司(农药管理司)—农药行政审批信息发布—农药登记查询,也可登录中国农药信息网查询。
近日,江苏中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旗股份”)控股子公司安徽宁亿泰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宁亿泰”)收到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发明专利证书。
异噁唑草酮为对羟基苯基丙酮酸双氧化酶(HPPD)抑制剂,主要用于玉米、甘蔗等旱作物田做土壤处理,是一种有机杂环类选择性内吸型苗前除草剂,主要经由杂草幼根吸收传导起作用。敏感杂草吸收之后,可通过抑制对羟基苯基丙酮酸双氧化酶来破坏叶绿素的形成,从而导致杂草失绿枯萎,最终达到选择性除草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