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杀霉素(spinosad),属于一种多杀菌素类杀虫剂、卫生杀虫剂,又名菜喜、多杀菌素、催杀,主要应用于甘蓝、花椰菜、大白菜、节瓜、苦瓜、黄瓜(保护地)、茄子、豇豆、水稻、棉花、室外、卫生、原粮、原粮(稻谷)等农作物/场所,对鳞翅目、双翅目和缨翅目害虫有特效,如小菜蛾、甜菜夜蛾、稻纵卷叶螟、二化螟、棉铃虫、蓟马、瓜实蝇等多种农业害虫,以及卫生害虫红火蚁均具有优秀的活性。
多杀霉素杀虫效果受下雨影响较小,对害虫具有触杀和胃毒作用,可使害虫迅速麻痹、瘫痪,最后导致死亡;且对叶片有较强的渗透作用,可杀死表皮下的害虫。此外,对一些害虫具有一定的杀卵作用,但无内吸作用。害虫接触药液后,抑制γ-氨基丁酸受体,使神经细胞超级化而发挥作用,以消除或减轻害虫对农作物/场所的为害,从而使农作物增加产量、生活环境无扰。多杀霉素,1998年在国内首次登记为农业害虫,2006年登记为卫生害虫。在这里,笔者汇总了目前杀虫剂多杀霉素产品登记情况及其趋势展望,供大家参考。
截至2022年4月27日,我国批准登记的多杀霉素在有效期内的产品共计102个,其中原药(TC)8个(见表1),制剂94个(见表2);根据毒性划分低毒91个,微毒7个,中等毒4个;杀虫剂产品98个,卫生杀虫剂产品4个。

美国陶氏益农(现科迪华)公司于2004年9月27日在我国首次临时登记多杀霉素原药(含量为90%),后陆续有9个原药产品正式登记(其中上海农乐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90%原药不在有效期内),2012-2016年产品登记一度微火,有7个,2017年后无原药登记。
有效期内登记的原药产品中,92%含量4个,91%含量2个,90%含量2个;低毒6个,微毒2个;境外企业2家,境内企业6家(山东、浙江、黑龙江、河南、河北和内蒙古企业各1家)。境内原药产品登记企业情况见表3。

从制剂产品登记数量来看,有效期内多杀霉素制剂产品登记共有94个(图1),有单剂69个,混剂9种25个;低毒85个,微毒5个,中等毒4个;杀虫剂90个,卫生杀虫剂4个。相比单剂登记,混剂产品登记的数量较少,且均为二元复配制剂。
1998年美国陶氏益农(现科迪华)公司首先获得多杀霉素制剂的临时登记,登记的产品为25克/升悬浮剂。制剂登记数量总体呈平稳上升态势,正式产品登记数量的高峰时间是2013-2018年,达82个,2019年登记数量2个,2020年无产品登记,2021年制剂产品登记再一次进入上升通道。

从混剂产品登记来看,与微生物源类杀虫剂的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复配(多杀·甲维盐)最多,有8个,占复配剂登记总数的32%,阿维菌素3个;与其他类杀虫剂的虫螨腈复配4个,茚虫威3个,氟蚁腙2个(杀蚁饵剂),唑虫酰胺1个;与新烟碱类杀虫剂的吡虫啉复配2个,噻虫嗪1个;与沙蚕毒素类杀虫剂的杀虫环复配1个。相比单剂对靶标单一、害虫易产生抗药性,复配剂对害虫具有不同类型作用机制的杀虫剂产品混用,不仅协同、增效作用优异,杀虫谱广,持效期长,且能提高杀虫活性、延缓杀虫剂的抗药性。复配剂产品的登记有效成分和数量见表4。
从产品登记剂型来看,在登记的94个制剂产品中,剂型类别上总共有7种剂型,悬浮剂(SC)的登记数量最多,有73个产品,占比为78%,水乳剂(EW)的登记数量次之,有7个,占比为8%,其后水分散粒剂(WG)6个、饵剂(RB)3个,其余为可分散油悬浮剂(OD)2个、粉剂(DP)2个、微乳剂(ME)1个。多杀霉素的剂型类别和数量见图2。

从产品登记作物来看,多杀霉素制剂产品登记在14种栽培类型/场所上,在甘蓝上的登记数量是54个,具有绝对领先地位,占比为48.64%;登记数量排在其后的是水稻15个、茄子12个,占比分别为13.51%、10.81%;排在后面的是豇豆8个,棉花7个,节瓜4个,花椰菜、卫生、原粮各2个,随后苦瓜、黄瓜(保护地)、大白菜、室外和原粮(稻谷)场所各1个。
其中个别多杀霉素生产企业在水稻、花椰菜上进行了登记,一部分多杀霉素生产企业在甘蓝、水稻上进行了登记,有的多杀霉素生产企业在甘蓝、豇豆或茄子或棉花上进行了登记,还有的多杀霉素生产企业在豇豆、棉花上进行了登记,也有的多杀霉素生产企业在豇豆、花椰菜、节瓜上进行了登记,等等。
从产品登记的防治对象来看,多杀霉素总共登记在18个防治对象上,其中甘蓝田小菜蛾的登记数量名列前茅,有49个,排在其后的是水稻稻纵卷叶螟14个、茄子蓟马12个、豇豆田蓟马8个、棉花田棉铃虫7个,排在后面的是甘蓝田甜菜夜蛾和节瓜田蓟马各4个,接着花椰菜田小菜蛾、水稻田二化螟、卫生场所红火蚁、原粮场所储粮害虫各2个,随后水稻田蓟马、甘蓝田蓟马、苦瓜瓜实蝇、大白菜田小菜蛾、黄瓜(保护地)蓟马、原粮(稻谷)和卫生场所红火蚁均为1个。
从产品登记的施用方法来看,多杀霉素总共登记在5种施用方法上,喷雾处理的登记数量高居榜首,达到88个,排在其后的是拌粮处理3个,排在后面的是环状撒施于蚁巢附近、投饵和投放各1个。
有效期内多杀霉素制剂的生产企业共77家,分布在我国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76家,其中山东省的企业数量14家,排名第一,占国内企业登记数量的18.42%;江苏省的企业数量10家,排名第二,占比为13.15%;安徽省的企业数量9家,排名第三,占比为11.84%;河南(6家)、广东(5家)、陕西(5家)、河北(5家)、江西(4家)和湖南(3家)等地区企业数量均超过2家。
除中国企业外,还有1家美国企业(科迪华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也在我国进行了多杀霉素制剂产品的登记。多杀霉素制剂产品登记数量领先的省份和企业见表5。

从制剂产品登记趋势来看,相比单剂产品登记,多杀霉素混剂产品登记呈平稳增长态势。2014-2021年,多杀霉素单剂、混剂产品登记数量分别由22个增长至69个、2个增长至25个,分别增长2.13倍、11.5倍,8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15.35%、37.12%,特别是2015-2018年多杀霉素及其混剂登记产品数量分别为43个、17个,分别占单剂、混剂总数的62.31%、68%,年均登记数量分别为10个、4个。2012-2021年多杀霉素及其混剂登记趋势情况见图3。

多杀霉素对动物界节肢动物门昆虫纲有翅亚纲鳞翅目蛾亚目菜蛾科小菜蛾(小青虫),螟蛾科稻纵卷叶螟、二化螟,夜蛾科甜菜夜蛾、棉铃虫;双翅目芒角亚目实蝇科瓜实蝇;缨翅目锥尾亚目蓟马科茄子蓟马等多种害虫具有优秀的活性,与现有登记杀虫剂无交互抗性,是植保市场上防治甘蓝和花椰菜上小菜蛾和水稻田稻纵卷叶螟及棉花田棉铃虫等主要害虫的重要药剂,且无抗药性。
目前登记的多杀霉素制剂产品,应用作物以菜园(包括甘蓝、花椰菜、黄瓜、节瓜、苦瓜、茄子、豇豆、大白菜)、大田作物(包括水稻、棉花)等农作物为主,防治的主要害虫是鳞翅目、双翅目、缨翅目的部分害虫,对于小麦、玉米、高粱、芦笋、南瓜、大豆、樱桃、荔枝等其他作物的害虫防治,多杀霉素及其混剂有一定的开发潜力,市场前景看好。多杀霉素产品中,环境友好型的悬浮剂、水分散粒剂、可分散油悬浮剂、微乳剂等剂型产品仍有较大的开发空间。
综上所述,多杀霉素作为一种新型微生物杀虫剂的防治产品,其未来市场必定会持续受到研究机构、生产企业和粮农、菜农、棉农的青睐,尤其是植保统防统治服务队的欢迎,随着多杀霉素应用作物的不断拓展、新剂型产品的开发、混剂产品应用空间的深入、登记证件量的增加,多杀霉素及其混剂在未来植物保护市场有较大的开发价值,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农药市场分析人士认为,随着棉花移栽期(约5月中下旬)、水稻返青期(约5月下旬至6月初)、甘蓝移栽期(约6月初)、露地豇豆生长期(约6月中下旬)和苦瓜开花结果期(约7月份)的到来将会对杀虫剂有需求或有拉动,笔者认为杀虫剂多杀霉素及其复配剂届时会有一定的市场份额。
本文来源于《农药市场信息》杂志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