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通用名称:杀线虫芽孢杆菌B16粉剂。
英文通用名称:Bacillus nematocida B16。
该品是从土壤中分离的菌株,属于细菌芽孢杆菌属的一种,具有线虫致病性。它可在厌氧或好氧下生长繁殖,革兰氏阳性,对人、脊椎动物和作物没有致病性,利用营养培养基可快速发酵生产,产生耐热、抗逆芽孢。
它能侵染线虫卵、幼虫和雌成虫,释放多种吸引线虫信号物质(VOCs),在接触线虫后菌体产生胞外丝氨酸蛋白酶(Bace16)和中性蛋白酶(Bae16)杀线虫。
杀线虫芽孢杆菌,隶属于细菌界、厚壁菌门、芽孢杆菌纲、芽孢杆菌科、芽孢杆菌属、杀线虫芽孢杆菌(Bacillus nematoci-da)、B16菌株。能在4~50℃范围内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20~37℃,生长pH值范围6.0~8.5,最适生长pH值7.0~8.0。
B.nematocidaB16为革兰氏阳性菌,好氧,细胞杆状,长2.0~3.5μm,宽0.8~1.2μm。在LB培养基上37℃培养3天,菌落圆形,直径1.0~2.0mm,表面粗糙无光泽,类似细小粉末状,菌苔白色;胞内可见少数内生孢子或释放到胞外的芽孢,5天后菌体几乎全生成芽孢。
该菌显著的甲基萘醌是MK-7。主要的细胞脂肪酸成分为anteiso-CI5:0(48.67%),iso-C15:0(13.45%),C16:0(9.06%)和anteiso-C17:0(8.29%)。用通用引物27F和154IR PCR扩增该菌株基因组,其16S rDNA序列在GenBank巾的序列号为AY820954。
外观为深黄色固体粉末,松密度0.324g/mL,实密度0.447g/mL,不溶于水,接触强酸、强碱5小时以上可以使菌体失活,对包装材料不具有腐蚀性。
5亿CFU/g杀线虫芽孢杆菌粉剂的急性经口毒性为雌性大鼠>5000mg,微毒;急性经皮毒性为雌雄大鼠>5000mg,微毒,对兔眼无刺激性,对兔皮肤无刺激性。
对豚鼠的致命性为未见皮肤变态反应;急性吸入为雌雄大鼠>5 053±167mg/m3,微毒。
对皮肤无刺激作用;无致畸性、无致癌性、无致突性。
环境危害:为微毒的微生物农药,对环境无危害;对鹌鹑的LD50>5×108kg体重;对斑马鱼的LD50(30天)>1×1016kg/mL;对大型溞的ED50(21天)1x106kg/mL。
燃爆危害:遇明火不可燃。
杀线虫芽孢杆菌B16粉剂主要用于防治多种作物的寄生线虫病。
其作用原理是8.nematocida B16菌株可以产生7种诱吸线虫的信号物质(苯甲醛,苯甲酸苄酯,苯乙酮,2-庚酮,吲哚,萘和2,5-二甲基茴香醚)吸引线虫靠近菌体细胞,进而分泌胞外丝氨酸蛋白酶( Bace16)和中性蛋白酶(Bael6)杀死线虫;这两种毒性蛋白酶对线虫肠道的作用是导致线虫的死亡主要原因;B16菌株中的QS系统参与毒性蛋白酶基因的表达调控,并与吸引线虫的化学物质的合成代谢途径密切相关。
经室内活性试验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5亿CFU/g杀线虫芽孢杆菌粉剂在试验剂量为2500、5000、10000g/667m2时,对供试番茄植株安全。
一年8地田间药效试验结果显示,作物移栽时穴施1次,药后30天的防效为55. 22%-64.47%,药后45天的防效为61.86%-77.34%,药后60天的防效为57.6%-75.52%,药后116天的防效为56.99%-74.19%,药后142天的防效为61.34%-82.92%,防效与对照药剂(10%噻唑膦颗粒剂)相当。
2020年在山东、四川两地大田示范显示,药后30天的防效为83.46%-89.09%,药后60天的防效为79.07%-86.78%,药后80天的防效为78.1%-85.2%;推荐用量2000-2500g/667m2。在用药剂量范围内对作物安全,未见药害发生。对捕食天敌、寄生天敌无影响。
来源:《农药科学与管理》杂志202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