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
×
取消
确定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9月份农药行业科研创新及专利领域最新动态盘点
来源:农化专利网   发布时间:2023-10-07 08:22
简述
编者按对于当下市场产能过剩、价格低迷、内卷严重的农药行业来说,这种现状不利于企业和行业的发展,为了应对市场竞争,“创新才能发展”已成为行业共识。为了能更好地助力企业和行业进行创新发展,从2023年9月开始,我们“农化专利服务”将在每月底汇总农药行业科研创新及专利领域最新动态,以供大家参考。

图片

编者按

图片

对于当下市场产能过剩、价格低迷、内卷严重的农药行业来说,这种现状不利于企业和行业的发展,为了应对市场竞争,“创新才能发展”已成为行业共识。为了能更好地助力企业和行业进行创新发展,从2023年9月开始,我们“农化专利服务”将在每月底汇总农药行业科研创新及专利领域最新动态,以供大家参考。

图片

图片

图片

每月盘点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发现微生物种间RNAi,创建新型作物病害防控技术体系



图片

图片

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郭惠珊研究团队在Nature Plants杂志发表题为“Microbe-induced gene silencing boosts crop protection against soil-borne fungal pathogens”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发现了作物根际真菌的种间RNA干扰(种间RNAi),即sRNA能在真菌间传递并诱导RNAi;并创建了基于种间RNAi的Microbe-induced gene silencing(MIGS)技术体系,开发了以有益微生物为“sRNA抗菌剂”天然载体的微生物制剂,有效抑制棉花和水稻的土传真菌病害。



我国研究团队有望解决水稻“直穗病”防控难题



图片

图片

赵方杰与东秀珠团队在The ISME Journal发表了“Methylotrophic methanogens and bacteria synergistically demethylate dimethylarsenate in paddy soil and alleviate rice straighthead disease”文章,发现甲基营养型产甲烷马赛球菌与细菌共营将DMAs脱甲基,向土壤添加产甲烷马赛球菌与梭菌的共培养液可显著降低水稻对DMAs的积累,有效缓解水稻“直穗病”。


团队首先通过从水稻土中富集不同营养型的产甲烷古菌,发现甲基营养型产甲烷古菌富集培养对DMAs的脱甲基能力较强,且产甲烷马赛球菌和产甲烷八叠球菌是其中主要的产甲烷古菌。随后,从上述甲基营养型富集液中分离得到两株甲基营养型产甲烷古菌CZDD1和CZ1,前者为H2依赖型的甲基营养型产甲烷古菌。添加菌株CZDD1显著加速了富集液中DMAs脱甲基过程。



中国农大在稻瘟病菌逃避植物免疫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图片

图片

细胞壁是真菌细胞的最外层,由多种多糖组成,相互连接成一个三维结构,用于塑造和保护真菌细胞。真菌细胞壁也是动态的,会发生重塑以保持其完整性,这对于菌丝的生长和发育、与侵染有关的形态发生以及对环境胁迫的反应都是必需的。细胞壁重塑涉及一系列糖苷水解酶(GH)家族蛋白对多糖的破碎和重新连接。


Ustilago maydis 中 GH18 家族的几丁质酶 Cts1 和 Cts2、Aspergillus fumigatus 中的内-β-1,3-葡聚糖酶 ENG1 (GH81)、ENG2-5 (GH16) 和 β-1,3-葡聚糖基转移酶 Gels (GH72) 在细胞壁重塑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细胞壁是病原真菌与宿主细胞的主要接触点,细胞壁重塑过程中产生的寡糖和多糖可能会渗入真菌-宿主界面的质外体区,引发宿主免疫反应。几丁质寡聚体和 β-1,3-葡聚糖是众所周知的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MPs),可诱导植物和哺乳动物细胞产生免疫反应。



中科院科研团队合作解析GLR1,填补了水稻抗草铵膦内源基因研究的空白



图片

图片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院研究院吴跃进团队、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傅向东团队以及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科研团队在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在线发表了题为“Precision editing of GLR1 confers glufosinate resistance without yield penalty in ric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利用重离子辐照获得对草铵膦具有耐受性的水稻突变种质,克隆草铵膦抗性新基因GLR1,并对GLR1调控水稻抗草铵膦的分子机制进行了解析。


科研团队深入开展重离子束诱变抗草铵膦突变基因克隆和功能以及抗性机制研究。
在大田筛选中获得了具有草铵膦抗性的水稻突变体glr1和glr2,该研究主要围绕glr1突变体开展,研究显示突变体glr1与野生型相比具有显著的草铵膦耐受性。



南京农业大学研究团队创制新型纳米材料助力农药新剂型发展



图片

图片

近期,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刘泽文教授团队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发表题为“A novel dual stimuli-responsive and double-loaded insecticidal nanoformulation for efficient control of insect pest”的论文,将双信号响应、农药双项负载和纳米技术结合,创制了一种新型、高效的双响应型双项负载纳米农药制剂用于害虫防治,为提高农药利用率和延缓害虫抗药性开辟新的途径。


本研究以可降解树枝状介孔二氧化硅(DMSNs)为载体负载农药氯虫苯甲酰胺(CHL),然后进行聚乙烯亚胺(PEI)功能化修饰并在其表面进一步负载农药多杀霉素(SPI),制备得到了双响应型双项负载纳米农药制剂(DMSNs-CHL-PEI-SPI)。DMSNs-CHL-PEI-SPI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叶面粘附性和生物安全性,实现了一个纳米材料对两种农药(CHL和SPI)的双项负载,载药量高达52.03%。



浙江大学发文揭示调控稻瘟菌致病性的新机制



图片

图片

近日,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林福呈教授团队在Plant Communications期刊上发表题为“Cand2 Inhibits CRL-mediated Ubiquitination and Suppresses Autophagy to Facilitate Pathogenicity of Phytopathogenic Fungi”的论文,该研究揭示泛素化抑制因子通过影响细胞自噬,调控稻瘟菌致病力的新机制。


本研究鉴定出MoCand2是稻瘟病菌中的泛素化抑制因子,该蛋白可以通过调控泛素化来调控自噬的强度,并最终影响稻瘟病菌的致病性。具体来说,MoCand2通过抑制CRL型E3泛素连接酶的组装和下调E3泛素连接酶复合体核心蛋白的表达来实现其抑制泛素化的功能。



湖南农大在斜纹夜蛾抗药性机理研究上取得新进展



图片

图片

近日,湖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廖晓兰/石力团队在环境科学领域顶级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IF2022: 13.6)上发表了题为“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overexpressed cytochrome P450-based insecticide resistance mechanism in Spodoptera litura”的研究论文,全面解析了过表达P450基因介导斜纹夜蛾对杀虫剂代谢抗性的分子机制。


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属鳞翅目、夜蛾科,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重要农业害虫,可严重危害棉花、大豆、烟草以及十字花科蔬菜等多种重要的经济作物。
近年来,其抗药性问题日益加剧,对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拟除虫菊酯类和新烟碱类以及一些较新型杀虫剂,如茚虫威、氯虫苯甲酰胺、阿维菌素和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等都产生了不同程度抗药性,从而给农业生产带来了重大损失。而明确其抗性机制是治理抗性害虫的关键。



西南大学揭示了壳聚糖/dsRNA核酸农药提高害螨环境RNA干扰效率的分子机制



图片

图片

近日,西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丁伟教授团队在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中科院1区TOP,IF=8.2)在线发表研究论文《Chitosan/dsRNA polyplex nanoparticles advance environmental RNA interference efficiency through activating clathrin-dependent endocytosis》,构建了以壳聚糖纳米颗粒为载体的dsRNA递送体系,揭示了壳聚糖/dsRNA核酸杀螨剂提高害螨环境RNA干扰效率的分子机制,西南大学为该论文成果的唯一完成单位,丁伟教授为该论文通讯作者,周红博士后为第一作者,已毕业研究生万凤琳为共同第一作者。


该PNs可显著提高dsRNA的稳定性、害螨dsRNA细胞摄取效率和RNAi效率。进一步通过RNA-Seq和qPCR分析表明,PNs上调了网格蛋白重链(CHC)基因,激活了网格蛋白介导的内吞通路(CDE)。利用抑制剂(氯丙嗪)和RNAi-RNAi策略抑制CDE通路,阻碍了PNs强大的RNAi反应。最后,结合MST技术,证实了PNs可直接与CDE的核心蛋白CHC结合,以提高RNAi效率。



中国农大创制了一种基于ΙdsRNA和植物免疫诱抗剂的自组装多元纳米新型生物制剂,可高效防治马铃薯晚疫病



图片

图片

由致病疫霉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引起的晚疫病(Potato late blight)是一种马铃薯毁灭性病害。RNA农药被誉为第三次农药革命,它基于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原理,人为设计合成靶向有害生物关键基因的干扰物,进而抑制有害生物基因表达实现防控目的,具有特异性强、安全性高、适用性广、残留污染少等优点。


由此提出了喷洒诱导基因沉默(Spray-induced Gene Silencing,SIGS)技术,通过外源喷洒RNA农药的方法防治病虫害,更符合产业化发展方向,在病虫害防控领域被寄予厚望。



沈阳化工大学成功制备新型植物源农药——补骨脂种子提取物微囊悬浮剂



图片

图片

沈阳化工大学研究人员近期以补骨脂种子提取物为母药,采用界面聚合法,成功制备补骨脂种子提取物微囊悬浮剂。


该微囊悬浮剂各组分质量分数为:母药3%、N,N-二甲基癸酰胺9%、EL-407.5%、HMDI 5%、D-425 3.5%、三乙醇胺1.5%,用水补足至100%。微胶囊外观为规则球形,外表光滑,平均粒径在1~3 μm之间,包封率为92.01%。质量检测结果表明,其有效成分含量、微胶囊悬浮率、pH值、热储稳定性及冷储稳定性均符合农药微胶囊剂相关要求。


室内抑菌活性试验测得微囊悬浮剂质量浓度为1.5 mg/L时,对茶饼病菌的抑制率为96.59%,优于0.2%补骨脂种子提取物微乳剂和3%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



先正达在我国拟批准登记新农药产品三氟吡啶胺,年峰值销售额有望达5.00亿美元



图片

图片

三氟吡啶胺是新一代广谱型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SDHI)类杀菌剂。近期,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公示了12个新农药产品,三氟吡啶胺就在其中。


三氟吡啶胺作为先正达公司开发的新型烟酰胺类杀菌/杀线虫剂,能用于防治各类线虫和主要真菌病害,如黄瓜、番茄、玉米和甜菜等作物上的根结线虫、甜菜孢囊线虫和玉米短体线虫等。三氟吡啶胺的年峰值销售额有望达5.00亿美元,是先正达乃至全球又一重磅SDHI类杀菌/杀线虫剂。



先正达新开发的首个异噁唑啉类杀虫剂——异噁唑虫酰胺



图片

图片

由于具有广谱、高效和安全等优点,异噁唑啉类杀虫剂逐渐成为作物保护和动物保健领域的新热点。氟噁唑酰胺、阿福拉纳、艾司索拉纳和氟雷拉纳等杀虫剂先后得以开发应用,但其在作物保护领域的应用和推广受到了成本等因素的限制。先正达公司利用多参数优化和设计-合成-测试-分析(DSTA)快速循环等新农药创制方法对异噁唑啉类化合物进行了系统研究,并于2011年发现新型杀虫剂异噁唑虫酰胺。该杀虫剂在化学结构上与同类品种存在着较高的相似性,可视为由氟雷拉纳等进行结构修饰得到。


异噁唑虫酰胺对鳞翅目、半翅目、缨翅目、鞘翅目、双翅目和蜱螨目等多类害虫具有较高杀虫活性,且对哺乳动物、作物和环境生态安全性较高,其生产和使用成本相对较低,在作物保护领域具有广阔的市场开发和应用前景。



农业农村部拟批准12个新农药产品,含三氟吡啶胺、氟砜草胺等



图片

图片

2023年9月4日,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发布由第十届全国农药登记评审委员会第一次委员会议审议通过的12个新农药产品,在这12个新农药产品中,含3个母药,1个原药,8个制剂,涉及的有效成分共6种,包括三氟吡啶胺、氟砜草胺、反-7,顺-9-十二碳二烯乙酸酯、解淀粉芽孢杆菌 SN16-1、草地贪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KYc01和蝗虫微孢子虫PL-GM1,其中生物化学农药占比17%,化学农药占比33%,而微生物农药占比达50%。



新型尿嘧啶类除草剂获发明专利授权



图片

图片

近日,江苏中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旗股份”)收到了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发明专利证书。本发明(ZL202280002679.0;CN115151531B)公开了一种含羧酸酯片段的尿嘧啶类化合物、其制备方法、除草组合物和用途。该方法原料易得,工艺合理,制得的含羧酸酯片段的尿嘧啶类化合物纯度高,质量好,适合大规模生产。


原卟啉原氧化酶(PPO)能够将原卟啉原Ⅸ催化氧化成原卟啉Ⅸ,其是叶绿素和亚铁血红素相同生物合成步骤中的一个关键酶。抑制植物体内的PPO,将会最终导致底物原卟啉Ⅸ的积累并泄漏到细胞质中,从而引起细胞质脂质过氧化及植株白化死亡。在过去的几十年中,PPO作为一个重要的除草剂靶标得到了广泛研究。



中旗股份一项新型三氟甲基噁二唑类杀菌剂获专利授权



图片

图片

近日,江苏中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旗股份”)收到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发明专利证书。本发明公开了“三氟甲基噁二唑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一种杀菌剂”,该方法原料易得,工艺合理,制得的三氟甲基噁二唑类化合物纯度高,质量好,适合大规模生产。



贵州大学首创全新结构,研制出新型悬浮剂



图片

图片

植物细菌性病害无药可医是当下农业生产中面临的难题。农业生产中的细菌病害发展成为仅次于真菌的第二大病害,几乎每种作物都有发生。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细菌性病害目前发生面积达1.2亿亩次。特别是柑橘溃疡病、水稻细条病、水稻白叶枯病为代表的细菌性病害发病日趋严重,给农业生产造成的巨大产量损失可达40%。


针对这一问题,贵州大学横扫千″菌″团队创制一个植物病害绿色防治的新技术。该团队成员蔡佳表示,他们首创的全新结构对于植物细菌性病害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有效攻克了植物细菌性病害。



农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在京揭牌



图片

图片

9月9日,农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吴孔明和南开大学校长陈雨露共同为中心揭牌。南开大学副校长陈军、李靖,全国农技中心主任魏启文,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所长黄修柱,中国农药工业协会会长孙叔宝参加揭牌仪式。


吴孔明指出,农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由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和南开大学共同建设,实现了新农药创制与农药科学应用两方面战略科技力量的优势互补和强强联合。
他强调,该中心要立足"四个面向",坚持走自主创新的道路,新农药的创制和应用要兼顾有害生物演变特点和作物种植布局变革,要着眼于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难题和"卡脖子"关键技术,双方要不断加强应用基础研究、产品研发、技术集成、风险控制等方面的务实合作,为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科技支撑。


图片

文章来源:农化专利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