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单剂的室内活性试验
(1)原则上用原药完成,需要用制剂的应提供说明和相关佐证材料。
(2)试验设计与作用机理要对应,方法要合理。如:抑制孢子萌发的药剂,采用了平皿法(应为孢子萌发法);植物诱抗剂等不具备直接杀病毒活性的有效成分,测定时先接种病毒后喷施药剂(应先喷后接)。胃毒为主药剂采用点滴法、浸虫等触杀活性测定方法(应为夹毒叶片法)。稻纵卷叶螟采用夹毒叶片法(应为浸虫法)。
(3)对照药剂设置不合理:试验药剂为化学农药,对照为生物农药或昆虫生长调节剂。
2. 混剂配方筛选试验
(1)要明确成分的作用机理,特别是除草剂(2+1)、植物生长调节剂(促+控)的混配。杀虫剂混配和杀茵剂混配,每个有效成分对靶标都要有活性。如:三环唑+氟环唑用于防治水稻纹枯病、稻曲病,依据混剂中各有效成分均应对防治对象有效的原则,鉴于三环唑对水稻纹枯病、稻曲病活性低,不同意该产品在水稻纹枯病、稻曲病的登记。吡蚜酮+氯虫苯甲酰胺防治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氯虫苯甲酰胺对稻纵卷叶螟活性高,对飞虱活性低,而吡蚜酮对飞虱活性高,对稻纵卷叶螟活性低。该产品混配不符合有效成分对防治对象都应有效的原则,不同意仅为扩大防治谱的杀虫剂混配产品登记。
(2)有效成分配比合理。原则上活性高占比低,活性低占比高(生物试验有其复杂性,出现其他情况可多方验证或说明)。如:22.4%(20+2.0+0.4)噻虫胺·嘧菌酯·氯虫苯甲酰胺种子处理悬浮剂:室内配方筛选报告表明,氯虫苯甲酰胺对蛴螬LC50为37.4mg/L,活性低于噻虫胺LC50为 27.6mg/L,而产品有效成分组成中氯虫苯甲酰胺为0.4%、噻虫胺为20%,氯虫苯甲酰胺占比过低。田间小区药效试验表明,氯虫苯甲酰胺单剂对照有效成分用量为190克/公顷,防虫效果为80%左右,混剂中,氯虫苯甲酰胺最高有效成分用量为4.8克/公顷,用量过低,配方不合理。
(3)杀虫杀菌混配的种子处理悬浮剂,需要分别验证杀菌成分对所选配比杀虫活性无影响,杀虫成分对所选配比杀菌活性无影响。如:氯虫苯甲酰胺+噻虫胺+咯菌腈三元混配种子处理悬浮剂,该产品为杀虫杀菌混配,已提供杀菌剂对所选配比杀虫剂活性无影响试验数据;还应提供混剂对花生根腐病的联合毒力测定报告,以判断混剂中的杀虫剂对杀菌活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