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林业大学化学工程学院、江苏擎宇化工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近期联合研制出一种20%氯虫苯甲酰胺纳米悬浮剂,药效较常规药剂有所提升。
研究人员通过粒径、储存稳定性、倾倒性等指标检测,对分散剂、增稠剂、防冻剂和消泡剂的种类及用量进行筛选,最终确定该20%氯虫苯甲酰胺纳米悬浮剂的最佳配方为:氯虫苯甲酰胺原药20%、分散剂SY-131421Y-60 12%、硅酸镁铝2%、白炭黑0.5%、黄原胶0.1%、丙三醇4%、消泡剂SXP-880 0.1%、卡松0.2%、水补足至100%。依据该配方制备出的样品各项指标均达到纳米悬浮剂的物性检测指标标准。将制备的纳米悬浮剂进行室内生物活性测试发现,对于草地贪夜蛾,低剂量15 g a.i./hm2的纳米制剂和高剂量30 g a.i./hm2的纳米制剂在药后14天的防效较常规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分别提升了11%和3%;对于小菜蛾,纳米制剂在药后14天的防效较常规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提升了25%。分析认为,悬浮剂的药效与最大持留量呈正相关,纳米悬浮剂的纳米尺寸增强了活性成分在叶片上的附着力,进而增强了悬浮剂的生物防效。
需要说明的是,纳米农药一般可提高对靶标病虫的毒力和药效,但并不绝对,需要辩证看待。如贵州大学农学院等单位研究人员此前曾制备一种10%氯虫苯甲酰胺纳米可湿性粉剂,其药后1天对小菜蛾的毒力显著高于97%氯虫苯甲酰胺原药和35%氯虫苯甲酰胺水分散粒剂,但药后2天对小菜蛾的毒力则与其他2种药剂无显著差异。另外,因目前我国农药制剂登记中尚未有纳米农药的分类,已登记的纳米农药产品,其标签或者说明书上可能并无特别说明,一般消费者难以将其和普通农药予以辨别和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