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
×
取消
确定
当前位置:首页 > 专利专论
花费54亿美元购买的专利,最后竟变成了大窟窿?
来源:中国农化专利网   发布时间:2019-03-26 16:29
简述
维度分析是衡量机会空间中的专利项目(机会组合)价值高低、风险大小的有效手段。 定量五个价值维度的分析 在技术引进过程中,我们主要选取技术价值、法律价值、市场价值、战略价值、经济价值这五个维度并相应的设置若干指标参数来进行评估: ▲ 图1 对价值维度的定量评估,相关资料很多,在此不再赘述。

维度分析是衡量机会空间中的专利项目(机会组合)价值高低、风险大小的有效手段。

 

image.png 

 

定量五个价值维度的分析

 

在技术引进过程中,我们主要选取技术价值、法律价值、市场价值、战略价值、经济价值这五个维度并相应的设置若干指标参数来进行评估:

 

image.png 

▲ 图1

 

对价值维度的定量评估,相关资料很多,在此不再赘述。值得提醒的是,我们在对专利进行价值维度评估时应格外关注下述指标:

 

待引进专利的二次开发可能性

 

企业引进专利的最终目的是对所引进的专利技术进行消化、吸收、整合、创新(表1),从而发展自主知识产权、促使技术进步。因此,制定专利引进战略时需重视待引进专利的二次开发可能性,将外来技术国产化,避免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 ¹ 。

 

image.png 

 

专利的商业化程度

 

专利的商业化程度包括该专利创造的竞争优势、降低成本的幅度、市场前景和商业寿命长短;待引进专利商业价值判断的内容涉及专利技术商业化的可能性、实施成本、潜在的市场规模、引进方的利润增值空间等。商业化程度较高的专利应当是实用性较强、市场前景较好、商业寿命较长的专利。

 

成本收益比

 

企业在引进技术时应力求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收益。其中,成本主要体现于引进成本和消化成本,收益主要体现于将来的市场潜力。

 

根据定量分析结果,我们可以在机会空间的最后一列,通过自定义符号来标注该专利项目(机会组合)的价值等级,比如,使用字母标注为A、B、C三个等级。“A”表示一个高价值的专利项目,该专利项目值得重点关注并深入挖掘其价值点。对应的,“C”表示那些不太会被引进、准备舍弃的专利项目。中间值“B”可视具体项目情况定义为:

 

★ 一个需要额外进行一次筛查的专利项目,要么最终将它评级提升到A,要么将它降为C;

 

★ 一个不错的专利项目,但是优先级排在A类之后,会在所有的“A”类专利项目处理完后再进行处理,或者如果有额外的资源可用的话也可以将它纳入进来。

 

变量影响价值的风险因素

 

上述五个价值维度正面的描述了一个专利项目(机会组合)的质量和价值;而在技术引进过程中,亦可能存在上述维度之外的起反面影响甚至构成“一票否决”的风险因素。笔者根据技术引进实战经验,对风险点作了如下归纳:

 

image.png 

▲ 图2

 

风险点1:高度复杂性

 

技术引进往往和其它市场行为(并购交易)交织在一起进行,这增加了其复杂性和变量因素,也会产生新的风险点。

 

一个具有高度复杂性的例子是:供方打包出售专利和其它资产,需求方不能仅仅购买专利,而是必须同时接手供方的实体工厂和研发团队。即使供应方的专利具有高价值,打包购买对需求方来说仍是一个不小的挑战;需求方只有在通过自身内部的审议确认有承接能力,并确认能够完成所有必要的批准手续(如:反垄断审查)后,才有可能最终推动技术引进及相关交易的完成。

 

风险点2:人为因素

 

在技术引进的过程中,原则上来说,技术的供方应将专利价值予以表象化,以增强其可预见性并吸引需方的兴趣和关注度。但现实中,大部分技术持有人,都在技术项目本身特性允许的情况下,适当保留部分商业秘密。

 

与专利相比,商业秘密(包括专有技术、技术秘密、生产经营诀窍等)更加不能可视化,只有技术持有人最清楚细节;而技术持有人可能有意无意的遗漏一些必要的实现条件,比如:起效温度(know-when)、需在特定环境下实现某一技术功能(know-where)、最佳实施条件 (know-how)等等。

 

同时,在技术引进过程中,技术需求方的决策人员的水平高低,往往也对技术引进能否成功起到关键作用。由于决策人员的背景不一,对技术的理解及领悟能力不一,决策水平不一,也将增加新的风险点。现实交易中,既存在需求方花大价钱买了垃圾专利的血泪教训;亦存在需求方因种种原因错失高价值专利购买机会的遗憾案例。

 

风险点3:技术-产品路径的不确定性

 

技术转移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包括从一个最新的技术发明点到已被企业不断改进的成熟技术应用;绝大多数需求方所需要的并不是单纯的一纸专利证书,而是技术产品化为企业带来切实的利润提高。

 

如果一个技术商业化的机会还处于早期,仅仅停留在演示图表的阶段,那么,任何潜在的技术受让方都会出于本能对技术-产品路径最后是否可以通过验证具备可行性而感到顾虑。即使技术较为成熟,但是技术产品化前景是否明朗、是否存在未突破的关键点、以及产品是否已经经受市场检验,仍是需要考虑的风险。

 

这里需要重点强调的是:每一个新技术都存在着几个关键点(突破性的里程碑),只有这些关键点被证实是成功的——不仅是理论上成功,而且是其应用结果被强有力的实验证实,这才具有真正的说服力;此时,需求方只需将所有已证实的部分和剩余未证实的部分组合在一起,就可以使技术项目正常运转。反之,如果需要被证实的关键部分还没有完成,或者说完成的结果具有一定模糊性;那么这样的结果对于需求方来说可能风险过高,进而导致技术引进的可能性下降。

 

风险点4:当地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

 

在技术引进过程中,需求方的关注点是:技术引进能否帮助其打开更广阔的市场,从而使未来预期收益可以覆盖前期技术引进所付出的成本,并获取足够高的回报。

 

如果当地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不太理想,那么,未进行技术引进的竞争对手亦有可能通过山寨手段使用该技术而不必支付任何成本,并进而以更低的产品价格抢占市场。需求方即使提起知识产权侵权诉讼,其赔偿额也不能弥补竞争对手的侵权行为所造成的损失。在此情况下,需求方就需要对技术引进到底带来了机会还是增加了成本进行重新评估,甚至因此放弃技术的引进。

 

风险点5:买家过高的初始引进成本

 

买家能否承受过高的技术引进成本,亦是影响技术引进项目成败的关键因素。对于一个投入了高额成本的买家来说,在其它外部条件不变的情形下,投资的周期越长,相对应的风险也就越大。

 

引入新技术的目的是“增长收益”,这意味着完成引进的买方往往希望在下一年的财务报表中就能够看到收益的明显增加。然而,某些专利技术或专利技术组合所带来的收益可能需要较长的周期才能得以体现,甚至只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在这个较长的周期中,形势不断变化,风险变量更加不可预测。在此情况下,买家过高的初始引进成本反而有可能成为企业的负担。

 

【案例:买家过高初始投资成本的风险 - 东芝核电技术引进案例³】

 

2006年,东芝为了获得先进的核电技术进而攻占核电站建设市场,花费54亿美元收购美国西屋电气公司,这笔花费比初定价格高了近3倍。2011年,日本爆发福岛核电站问题,导致全世界很多国家陆续停止或放缓了核电站的建设计划。

 

东芝拥有先进技术的核电站部门反而成为了其沉重的包袱。为了填补核电部门出现的大窟窿,东芝被迫通过出售资产来填补亏空:东芝医疗机械子公司卖给了佳能,东芝电梯子公司卖给了投资家,白色家电部门卖给了美的,电视产品、品牌及运营服务转让给了海信。

 

对于专利项目(机会组合)的风险因素,技术引进人员可以在机会空间中通过自定义符号进行初步的风险评估分类,例如,分配到数字1至5这五个量级。其中,“1”表示风险非常低,而“5”则代表风险非常高。

 

价值维度和风险维度可以配对使用:例如,机会空间中,针对A、B和C三类专利项目,配对风险评级1到5,字母(A、B、C)用来描述投资机会的好坏,而数字(1、2、3、4、5)则用来表达风险的大小。总的来说,“A1”代表具有高价值的、风险极低的、应该被最高优先级考虑引进的专利项目,而“C5”则代表着低价值的、风险极高的、通常不应该被引进的专利项目。

 

因此,我们在对专利项目价值评估时,不仅要对其进行五大维度分析比对,而且还要考虑风险因素的影响。

 

来源:知识产权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