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嗪霉素(phenazine-1-carboxylic acid)是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与上海农乐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创制的一种新型微生物源农药(农用抗生素),具有高效、安全、广谱等特点,能有效防治多种真菌性、细菌性和线虫病害,并同时具有促进植物的生长作用,应用前景非常广阔(详见本刊2018年第2-3期《申嗪霉素:可以大有作为的绿色高效农药》)。近期,我国关于申嗪霉素的登记应用又有了新进展。
一、登记新进展
截至2017年10月底,申嗪霉素在我国登记的产品包括上海农乐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的95%原药和1%悬浮剂,以及江西珀尔农作物工程有限公司、湖北天泽农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的1%悬浮剂,登记作物和防治对象包括水稻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小麦全蚀病、赤霉病,黄瓜灰霉病、霜霉病,辣椒疫病和西瓜枯萎病。2018年3月,江苏好收成韦恩农化股份有限公司新登记30%申嗪·噻呋悬浮剂(噻呋酰胺24%+申嗪霉素6%),登记作物和防治对象为水稻纹枯病。
二、应用新进展
前期,我国各地农业植保科技人员围绕申嗪霉素的应用开展了大量室内和田间试验,取得一大批有价值的数据成果。截至2017年10月底,已经表明申嗪霉素对小麦纹枯病、小麦根腐病、玉米小斑病、水稻白叶枯病、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水稻苗床立枯病、棉花立枯病、棉花枯黄萎病、花生叶斑病、烟草赤星病、烟草黑胫病、油菜菌核病、射干叶枯病、射干锈病、白术根腐病、甜瓜枯萎病、甜瓜蔓枯病、黄芪根腐病、桃流胶病、大豆疫病、南瓜疫病、核桃根腐病、核桃炭疽病、茄子黄萎病、丹参根腐病、苹果轮纹病、苹果斑点落叶病、猕猴桃溃疡病、番茄枯萎病、番茄晚疫病、草莓枯萎病、薏苡叶枯病、葡萄叶斑病、百合疫病、杨梅凋萎病、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蔬菜根结线虫病等多种农作物病害具有不同的防治效果。此后,关于申嗪霉素的应用新进展有:
小麦茎基腐病。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等单位研究人员利用枯草芽胞杆菌YB-05与申嗪霉素复配,评价了该复配制剂对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治效果。结果显示,当申嗪霉素浓度低于500 μg/mL时,对YB-05的菌落生长无显著影响;室内盆栽及田间试验表明枯草芽胞杆菌YB-05菌液和1%申嗪霉素悬浮剂按照19:1(vt/vt)复配生物制剂20 m L/kg拌种处理发病最轻,均超过了高剂量的单剂处理(枯草芽胞杆菌YB-05 30 mL/kg拌种处理和1%申嗪霉素2 mL/kg拌种处理)和4.8%适麦丹水悬浮剂2 mL/kg拌种处理,并且具有一定的促生和增产作用。其中,复配制剂室内防治效果为69.8%,在两次的田间调查中防治效果分别为57.8%和45.7%。由此可见,枯草芽胞杆菌与申嗪霉素复配具有协同增效的作用,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具有较好的开发利用潜力。
水稻鞘枯病。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研究人员对引起吉林省水稻鞘枯病的病原菌进行鉴定,对其生物学特性及药剂敏感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病菌鉴定为Nigrospora oryzae;病菌对1%申嗪霉素悬浮剂、25%咪鲜·己唑醇微乳剂、45%丙环唑水乳剂、250 g/L嘧菌酯悬浮剂、40%氟环·稻瘟灵悬浮剂、525 g/L三环·丙环唑悬浮剂、20%井·烯·三环唑可湿性粉剂的敏感性较高,EC50值均小于1.0 mg/L。建议进一步进行大田试验。
大豆根腐病。安徽省宿州市农业科学院研究人员通过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种衣剂处理对大豆根腐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不同种衣剂对大豆根腐病都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其中生物农药申嗪霉素和新美洲星的综合表现效果良好;苯醚甲环唑·咯菌腈·噻虫嗪和丙硫菌唑前期防效好,后期药效降低,可配合其他药剂使用;叶菌唑药害严重,严重影响大豆出苗植株不能恢复,不宜在大豆生产上使用。
莴苣霜霉病。湖北省植物保护总站等单位研究人员采用4种杀菌剂不同剂量处理防治莴苣霜霉病田间药效试验结果显示,4种杀菌剂对莴苣霜霉病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且每种杀菌剂的防效随用药量增大而提高。1%申嗪霉素悬浮剂 18 g/ha、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 3000 g/ha防效与对照药剂8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300 g/ha防效相当;30%吡唑醚菌酯水乳剂 99 g/ha的防效略低于对照药剂8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的防效,但无显著差异;20%霜脲氰悬浮剂3个处理的防效均极显著低于对照药剂8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的防效。根据试验结果,20%霜脲氰悬浮剂在试验中防效偏低,不作为田间防治莴苣霜霉病的推荐药剂,另外3种试验药剂1%申嗪霉素悬浮剂、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30%吡唑醚菌酯水乳剂在试验过程中表现出较好的防治效果,可作为田间防治莴苣霜霉病的药剂轮换使用。推荐使用有效成分用量为1%申嗪霉素悬浮剂15~18 g/ha、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2400~3000 g/ha、30%吡唑醚菌酯水乳剂99 g/ha。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开始喷雾,7~10天后进行下一次施药,连续防治2~3次。用药液量750 L/ha,均匀喷雾于莴苣叶片正反面。
马铃薯晚疫病。贵州省都匀市植保植检站研究人员对目前常用于马铃薯晚疫病防控的7种药剂进行田间药效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供试的7种药剂在推荐剂量下施用对马铃薯的生长发育没有产生不良影响,对生产安全,可有效防控马铃薯晚疫病,实现马铃薯的保产增收。其中,1%申嗪霉素悬浮剂100 g/667m2、60%霜脲·嘧菌酯水分散粒剂75 g/667m2和68.75%氟菌·霜霉威悬浮剂75 g/m2处理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良好,连续3次施用防效可达70%以上,对马铃薯的增产效果也可达20%以上,可作为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首选药剂。
栾树枯萎病。山东博华高效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研究人员为有效预防栾树枯萎病爆发,筛选出3种对栾树枯萎病有较好预防效果的药剂,采用4种不同处理方式对栾树枯萎病预防效果开展评估测定。结果表明,申嗪霉素对栾树枯萎病预防效果最佳,预防效果可达到77.78%,且生长量整体稳定,不良影响最小;其次为木霉菌浇水处理,预防效果为57.14%,植株生长量稍低于申嗪霉素;使用木霉菌未浇水和代森锰锌灌根处理组预防效果较差,且植株生长量降低。
百合枯萎病。宜春学院生命科学与资源环境学院研究人员为有效防治百合枯萎病,对龙牙百合枯萎病菌进行鉴定、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并测定了10种杀菌剂对该病菌的室内毒力。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龙牙百合枯萎病菌为层出镰孢菌(Fusarium proliferatum)。10种杀菌剂对层出镰孢菌菌丝的抑制效果有很大的差异。参试药剂中,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1%申嗪霉素悬浮剂的抑菌效果较好,EC50值分别为0.255 mg/L、0.731 mg/L;抑菌效果最差是25 g/L咯菌腈悬浮剂,EC50值为89.294 mg/L。建议进一步进行大田试验。
白及疫病。广西大学农学院研究人员采用生长速率法初步测定了22种杀菌剂对白及疫病菌的抑制作用,发现病菌对氟噻唑吡乙酮、申嗪霉素、烯酰吗啉·嘧菌酯和噁霜·锰锌等4种药剂比较敏感。测定了这4种杀菌剂对白及疫病病菌的毒力,氟噻唑吡乙酮的EC50值最小,为0.0142 μg/mL,噁霜·锰锌的EC50值最大,是11.156 μg/mL,申嗪霉素和烯酰吗啉·嘧菌酯的EC50值分别为1.286 μg/mL和4.112 μg/mL。建议进一步进行大田试验。
太子参叶斑病。六盘水师范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人员采用形态学结合分子系统学方法,对引起贵州黄平县和六枝道地中药材种植基地太子参叶斑病的病原菌进行鉴定,并以菌丝生长法对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37%苯醚甲环唑可湿性粉剂、40%氟硅唑乳油以及1%申嗪霉素悬浮剂进行了室内药效筛选。结果表明,引起贵州太子参叶斑病的病原菌为A悬浮剂ochyta versabilis,该病原菌为太子参病害新记录;5种杀菌剂除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2000倍对A.versabilis的抑菌率较低外(51.4%),其余4种供试杀菌剂均具有较强的抑菌作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37%苯醚甲环唑可湿性粉剂2000倍和40%氟硅唑乳油2000倍对A.versabilis的生长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抑制率均高于90%;1%申嗪霉素悬浮剂2000倍对该病原菌的抑制率为72.3%。研究人员指出,尽管甲基硫菌灵、苯醚甲环唑和氟硅唑对太子参病原菌抑制作用较好,但是这3种杀菌剂毒性相对较大,易引起农药残留问题;申嗪霉素虽然防治效果次之,但该药为生物源抗生素,具有毒性较低、半衰期短等特点,建议防治太子参叶斑病应以申嗪霉素为主,尤其是在接近采收期时,以降低农药残留,提高安全性。
山东省宁阳县农业农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