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黄健华/陈佳妮团队联合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方卫国团队在Nature Microbiology期刊上发表题为“Engineered Metarhizium fungi produce longifolene to attract and kill mosquito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系统解析了寄生蜂、果蝇、蚊子等多种昆虫被真菌侵染虫体吸引的分子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成功研发出一种能够高效诱杀蚊子的新型绿僵菌工程菌株。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疟疾、登革热、寨卡、基孔肯雅热等蚊媒疾病的传播在全球有蔓延迹象。特别在非洲国家,蚊虫防控更是一项艰难而紧迫的公共卫生挑战,传统的化学杀虫剂因蚊子产生抗性而失效的现象普遍存在,当前急需高效安全的新型防蚊技术和产品。
本研究始于一个有趣的现象:绿僵菌侵染的大蜡螟幼虫会释放特殊气味,能跨物种吸引寄生蜂、果蝇及蚊子等多种昆虫(图1)。研究人员由此入手,成功分离并鉴定出关键挥发性化合物——长叶烯。通过基因编辑与触角电位、单感器记录等电生理技术,团队进一步揭示了蚊子体内的LOR基因,以及果蝇的Or43b与Or74a基因,是感知长叶烯的关键嗅觉受体。基于此,研究团队将植物来源的合成长叶烯基因导入绿僵菌,创制出能持续释放大量长叶烯的工程菌株。该菌株不仅易于在培养基中大规模生产,更能高效引诱并杀灭蚊子。

图1:蚊子驻留在被绿僵菌侵染的昆虫尸体上
综上所述,本研究不仅从机制层面揭示了不同昆虫对真菌感染虫体产生趋性行为的化学与神经感知基础,更在此基础上成功构建了一类兼具“诱杀”功能的新型绿僵菌工程株系。该方法有效克服了传统化学杀虫剂因抗药性导致的失效问题,具备高效、安全与成本低廉的优势,有望为蚊虫防控、特别是阻断蚊媒疾病传播提供全新的解决方案。
生科院博士生唐丹(已毕业),农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陈佳妮、生科院博士生张宇博为本论文共同第一作者,生科院方卫国教授、农学院黄健华教授、美国马里兰大学Raymond J St. Leger教授和江苏省血吸虫和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曹俊研究员为本论文共同通讯作者。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172470,32325044)等项目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