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上海师范大学研究人员采用界面聚合法,以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为壁材,三乙烯四胺(TETA)为固化剂、150号溶剂油为溶剂,在反应温度60度的条件下,成功制备出10%吡唑醚菌酯·20%戊唑醇微囊悬浮剂。
对制备的微胶囊的稳定性、流变、热重、形貌等物理表征进行分析,其稳定性良好,常温放置14天后,D90粒径为2.72 μm,冷储7天后为2.97 μm,热储14天后为2.74 μm。不同条件下粒径变化幅度较小,表明其粒径具有良好稳定性。流变结果表明制备的微胶囊具有较好的粘度恢复能力;热重结果表明其在高温下能够有效提高原药的热稳定性;所制备的微囊悬浮剂对吡唑醚菌酯和戊唑醇的包封率分别达到91.6%和86.1%,载药量分别为35.1%和41.2%,表明其能有效封装活性成分,减少药剂损失。与10%吡唑醚菌酯·20%戊唑醇商品悬浮剂的缓释、抗光解以及杀菌活性对比,微囊悬浮剂的药剂释放速率明显偏低;抗光解结果表明,微胶囊化能够有效提高吡唑醚菌酯与戊唑醇的耐光降解能力。活体生测结果表明,10%吡唑醚菌酯·20%戊唑醇微胶囊在防治油菜菌核病上的表现显著优于10%吡唑醚菌酯·20%戊唑醇商品悬浮剂,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截至2025年9月底,在我国登记的吡唑醚菌酯微囊悬浮剂(微囊悬浮-悬浮剂)产品已达到20个;尚无戊唑醇微囊悬浮剂产品在我国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