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害螨是世界上公认的难以防治生物类群之一,其中较为常见的螨害主要有叶螨和瘿螨,其对果树、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有极强的破坏能力。每年用于防治植食性害螨的农用杀螨剂数量与销售额在农用杀虫杀螨剂中仅次于鳞翅目和同翅目,但是近年来由于杀螨剂频繁使用、人为使用不当等原因,已经显示出不同程度的抗性问题,开发结构新颖、作用机制独特的新型高效杀螨剂迫在眉睫。
本文笔者给大家介绍一款苯酰乙腈类新型杀螨剂——丁氟螨酯。该产品由日本大冢化学公司开发、2017年首次上市,主要用于果树、蔬菜和茶树等作物上的害螨防治,尤其是对已产生抗性的害螨防治效果更为显著。
丁氟螨酯,英文通用名:Cyflumetofen;CAS号:400882-07-7;分子式:C24H24F3NO4;分子量:447.4;化学名称::2-甲氧乙基-(R,S)-2-(4-叔丁基苯基)-2-氰基-3-氧代-3-(α,α,α-三氟邻甲苯基);结构式如图1。
其理化性质如下:
外观:白色固体;
华南地区的订单数量整体比去年增长10%;
熔点:77.9~81.7℃;
蒸气压:<5.9×10-3 mPa(25℃);
分配系数(正辛醇/水):Kow logP(pH7,20℃)=4.3;
水中溶解度(g/L,20℃) :0.0281mg/L(pH7);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g/L,20℃):正己烷5.23,甲醇99.9,丙酮、二氯甲烷、乙酸乙酯、甲苯>500;
稳定性:在弱酸性介质中稳定,在碱性介质中不稳定。
哺乳动物毒性:大鼠(雌)急性经口LD50>2000mg/kg,大鼠急性经皮LD50>5000mg/kg,大鼠急性吸入LC50(4h)=2.65mg/L,对家兔眼睛和皮肤无刺激性,对豚鼠皮肤致敏。
生态毒性:对鹌鹑急性经口LD50>2000mg/kg,鹌鹑LC50 (5d)>5 000mg/L。鱼类LC50(96h):鲤鱼>0.54mg/L,虹鳟鱼>0.63mg/L。水蚤EC50(48 h)>0.063mg/L,海藻EbC50(72h)> 0.037mg/L。蜜蜂LD50>591μg制剂/只(经口),>102μg/只蜂(接触)。蚯蚓LC50(14d)>1020mg/kg(土壤)。以5mg/50g喂饲对蚕无不良反应。
丁氟螨酯为触杀胃毒型杀螨剂,无内吸性,主要作用机制为抑制螨类线粒体的呼吸作用。通过体内去酯化,形成羟基结构进而干扰抑制线粒体蛋白复合体II,阻碍电子(氢)传递,破坏磷酸化反应,使害螨麻痹死亡。
1.活性高、用量低。每亩地只用十几克,低碳安全环保;
2.广谱。对各种类型的害螨都有效;
3.高度选择性。只对有害螨类具有专门的杀灭作用,而对非靶标生物和捕食性螨类的负面影响很小;
4.全面性。可用于室外和保护地园艺作物防治卵、幼虫、若虫、成虫各生长阶段的螨虫,能与生物防治技术配合使用;
5.速效与持效兼备。4小时内,使害螨停止摄食,并在12小时内麻痹螨虫,速效好;并且具有较长的持效,一次施药可以控制较长时期;
6.不易产生抗药性。具有独特的作用机理,与现有杀螨剂无交互抗性,害螨也不容易对其产生抗药性等;
7.在土壤和水中迅速代谢、分解,对作物安全,对哺乳动物及水生生物、有益生物、天敌等非靶标生物均十分安全,是一个很好的抗性管理工具。
2007年,丁氟螨酯首先在日本登记和上市。如今丁氟螨酯已在日本、巴西、美国、中国、韩国、欧盟等国登记和销售。
欧盟:于2010年被列入欧盟附件1中,2013年获得正式登记,有效期至2023年5月31日。
美国:2014年获得美国环保署正式登记,2015年获得加州登记批准。用于树网(作物类别14-12)、梨果(作物类别11-10)、柑橘(作物类别10-10)、葡萄、草莓、西红柿及景观作物。
加拿大:2014年获得加拿大卫生部有害生物管理局(PMRA)批准登记。
巴西:2013年取得批准。据网站查询,截止目前主要是单剂200g/L SC,主要用于柑橘防治紫红短须螨、苹果防治苹果叶螨、以及咖啡防治紫红短须螨、小爪螨等。
中国:经中国农药信息网查询,丁氟螨酯在中国登记为单剂200g/L SC,用于柑橘防治红蜘蛛以及草莓、番茄上防治叶螨,目前国内登记情况如下:
澳大利亚:近日,澳大利亚农药和兽药管理局 (APVMA) 就200g/L丁氟螨酯悬浮剂批准登记进行公示,时间为:2021年12月14日至2022年1月11日。可用于控制梨果、扁桃树、柑橘、葡萄、果蔬、草莓和观赏植物中的各种螨类,也可用于草莓、西红柿和观赏植物中的保护性应用。
丁氟螨酯于2007年上市,截止目前仍为千万美元级产品。各大洲都有一定量的销售,其中以巴西、美国、日本等为主,达到全球销售额的70%左右;以柑橘、苹果等果树上螨虫的防治为主,达到全球的80%以上。
丁氟螨酯提供了一种新型螨虫防治作用方式,可控制对其他杀螨剂产生抗性的螨虫。此外,该产品具备良好的生态毒理学特征,临近收获期仍可使用。鉴于此,其未来发展前景非常巨大。
来源:农博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