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中国市场的进一步开放,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将目光投向了国内优质资产与企业,希望通过并购实现业务扩张或技术整合。然而,跨境并购并非易事,尤其是在法律法规、行业准入、税务合规等方面,存在不少“隐形门槛”。
吴文伟律师就外资企业来华收购的全流程、注意事项及常见陷阱进行了系统梳理。
一、收购流程
外资收购与内资收购相似,但多了“特殊环节”。外资企业收购国内企业,整体流程与国内企业之间的收购类似,但在某些环节上会有额外要求。主要包括:
行业准入与安全审查:部分行业(如军工、能源、通信等)涉及国家安全或特许经营,需经过行业主管部门审批或安全审查。
工商变更特殊要求:因外资身份,在工商登记变更时可能会有额外材料或程序要求。
不过,大多数行业并没有特殊限制,外资企业可以参照内资收购的流程进行。
二、尽职调查
无论是内资还是外资收购,尽职调查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一份合格的尽职调查报告,能够帮助收购方全面了解目标企业的真实状况,规避潜在风险。
尽职调查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历史沿革:公司成立、股权变更、注册资本变动等;
业务与技术:主营业务模式、技术实力、研发能力等;
关联交易与同业竞争:是否存在利益输送或业务冲突;
主要财产:土地、房产、知识产权、设备等;
重大债权债务与合同:包括对外担保、长期借款、重大业务合同等;
对外投资与资产变化:近两年是否有重大资产重组或投资行为;
税务情况:纳税记录、税收优惠、潜在税务风险;
劳动人事:员工数量、劳动合同、高管及核心技术人员情况;
公司治理:董事会结构、决策机制、内部控制等;
诉讼仲裁与行政处罚:是否存在未结案的司法或行政纠纷。
完成尽调后,法律团队会出具一份详细的尽职调查报告,作为买方决策的重要依据。
三、谈判与合同签订
在尽调基础上,买卖双方将进入谈判阶段。收购方可以根据尽调报告中揭示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合同条款,例如:
要求卖方对某些潜在风险作出承诺与保证;
设置交割前提条件;
明确违约责任与争议解决机制。
律师团队通常会参与谈判,并在合同起草中嵌入保护买方利益的条款。
四、政府沟通与审批备案
部分收购项目需要向相关部门进行审批或备案,尤其是在涉及外资准入、反垄断审查、国家安全审查等领域。提前与地方政府或主管部门沟通,了解是否需要前置审批,是确保交易顺利推进的关键。
五、税务处理
跨境并购中的税务问题尤为复杂,主要体现在:
股权转让所得税:卖方是否为自然人、企业,税务处理方式不同;
资产评估与公允价格:若无法确定实际交易价格,需由评估机构出具评估报告;
完税证明:工商变更时,若涉及自然人股东,通常需提供完税证明。
因此,建议在交易前期就引入税务事务所,协同法律团队进行税务筹划与合规安排。
六、特殊资产估值。
在不少科技、农业、医药类企业中,海量实验数据(如田间试验、系统测试数据)成为核心资产之一,甚至直接影响收购报价。
这类数据属于知识产权范畴,其估值通常分为:
账面价格:基于历史成本计量;
实际价格:基于市场价值或收益法评估。
若企业规模较大,工商变更时需提供税务缴纳证明,此时若无法确定实际价格,则必须由第三方评估机构出具评估报告。
七、工商变更
不同地区在工商变更时的要求存在差异。以江苏为例:
若买卖双方均为企业,工商窗口不要求前置税务证明;
若涉及自然人股东,则必须提供完税证明。
因此,在交易结构设计时,需结合当地工商与税务要求,提前做好准备。
总 结
外资企业来华收购,虽流程与内资相似,但在行业准入、安全审查、税务合规、工商变更等方面存在特殊性。从尽职调查到谈判签约,从政府审批到资产估值,每个环节都需谨慎处理。
建议企业在启动收购前,组建由法律、税务、评估等多方专业团队组成的项目组,系统推进,才能最大限度降低风险,确保交易顺利完成。